在當今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書壇異彩紛呈,名家輩出。其中詩書畫印皆能者不在少數,而四藝并舉卓有建樹者寥寥;書法作品能形成風格者眾,而能夠開創一代書風,獨領風騷者更是少之又少。著名軍旅書畫篆刻家張繼便是一位成就驚艷、頗具影響的全能型藝術家。前不久,張繼作為中青年藝術家精英人才,被選調到軍事博物館,筆者有幸在第一時間走進他色彩斑斕的藝術人生。
崇尚傳統 年少成名
任何名家的成功之路都不可能復制,但他們的成功都具備兩個必要條件:才情加勤奮。張繼也不例外。
小學時受兩位老師影響,張繼對書畫產生了濃厚興趣,對“蠶頭雁尾”的隸書更是情有獨鐘。因出生于農家,少時并無字帖可臨,直至16歲時方得一本《曹全碑》。他如獲至寶,每日臨習不輟。后來,又相繼得到數本唐楷法帖一并研習。30多年來,張繼堅持以傳統碑帖為基礎,以苦為樂,全面涉獵真、草、隸、篆諸體,用翰墨情懷砥礪人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許多從藝者之所以能成長為大師級的藝術家,皆因為內心喜愛,心甘情愿為藝術獻身。張繼從小即喜歡舞文弄墨,大學期間又主修美術書法,后又獲書法藝術碩士學位。從踏入社會起就一直從事與藝術相關的工作,尤其近十年來能如愿以償地從事專業創作,這對于為藝術而癡狂的張繼來說,無疑是人生之大幸。
張繼曾撰文《學非淺嘗所能及,藝必精研而后成》,并深諳其中的道理,因此他把人生主要精力都傾注于經典書法的世界里。上至甲骨文,下至明清及近人墨跡無不涉獵,達到了如醉如癡,物我兩忘的境界。張繼在對傳統書法的研習中,對隸書用心最專,用功最勤。他心儀漢碑,時常被隸書體勢之壯美、技法之完備、造形之多端所震撼和陶醉。同時,張繼又癡迷于漢代眾多竹木簡牘的天真爛漫和千姿百態,一卷卷古書時常令他愛不釋手。通過百余遍、千刀紙的臨寫,經歷“掰開揉碎”的系統學習,使他對漢碑、漢簡帛爛熟于心。誕生于他筆下的作品便有了《張遷碑》之樸拙方勁、《石門頌》之舒朗蒼茫、《乙瑛碑》之端莊凝重、《曹全碑》之嚴謹秀麗、《禮器碑》之莊重典雅、《西峽頌》之渾穆開張、《鮮于璜》之豐茂堅挺、《褒斜道》之遒勁蒼樸及漢代簡帛之生動率真。正因為他崇尚傳統,迷戀經典書卷,長期徜徉于古代碑帖之間,臨摹得法,能出入古今,所以張繼寫的是“真書法”,一點一劃呈現的是傳統經典的浴火重生之美,字里行間流動的是漢隸簡帛的古樸自然之姿。
張愛玲曾說:“成名要趁早。” 張繼很早便憑借深厚的傳統功力,出色的才華聲名遠播。13歲便在家鄉舉辦個人繪畫展,聞名鄉里。23歲在周口師范學院舉辦個人書法展,引起震動。34歲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書法篆刻展,好評如潮。37歲當選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功成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