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人:杜祥琬 時間:2011年11月 地點:中國工程院
說起應對氣候變化,人們首先會想到節能減排、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減少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制約著化石能源的使用。
在我國目前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下,在工業化快速發展、能源消耗總量繼續增加的階段,限制化石能源似乎就會限制經濟發展。
因而,人們很容易地把應對氣候變化和制約發展聯系起來。甚至有人把氣候變化問題,視為是發達國家為了限制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而人為制造出來的偽科學,認為低碳是一個陷阱。不錯,國際上的確有人企圖要我們承擔過分的減排義務,以此限制中國的經濟發展。人家設陷阱并不奇怪,不往里跳就是了。重要的是,節能減排并不是源自國際氣候談判的舶來品,而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要求,是中國自身健康發展的內在需求,何況氣候變化本身是一個現實而嚴肅的科學問題。必須從國家乃至全球科學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認識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意義。
杜祥琬 應用物理學家,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高級科學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協榮委,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聯合國氣候大會中國代表團顧問。
應對氣候變化,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帶來機遇
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的重大環境和發展問題。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將對各國的能源資源戰略產生直接影響,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并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系列戰略選擇,推動國家乃至人類發展方式的轉變。
過去的30年,中國快速發展,成就巨大,舉世矚目,但也積累了“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深層次矛盾,資源、環境的壓力持續增大,中國經濟已走到了一個必須“轉型發展”的階段:由比較粗放的發展轉向科學發展,由資源的低效高消耗轉向資源的節約高效利用,由犧牲環境轉向環境友好,由低端產業的規模擴張轉向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發展,由投資、出口驅動轉向內需、創新驅動。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謀劃今后的發展。
推動我國實施綠色低碳能源戰略 “十五”以來,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增長過快,十年增長2.2倍,對資源環境帶來巨大壓力。2010年,我國GDP占世界生產總值9.5%,但能源消耗已占全球的19.5%,能源排放的污染氣體居世界之首,溫室氣體占世界的近四分之一。我國煤炭的年產量已達30億噸,其中只有一半符合科學產能的標準。單位GDP的能耗、污染排放和碳排放都過高。這既和發展階段、產業結構有關,又和能源系統效率不高有關。
靠著掠奪全球資源,在二百多年間美國達到了相當高的現代化水平,但同時也養成了過高的人均能耗,美國的人口不到世界總人口的5%,每年的能耗卻占到世界總能耗的20%,如果世界各國都達到這個水平,就需要四五個地球才能養活,那將是人類的災難。
簡單的數據表明:中國只能以顯著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人均能耗實現現代化,這就是為什么我國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而不能走美英工業化道路。顯然,中國的科學發展呼喚綠色、低碳能源發展道路,它的三個要素是:節能;化石能源的高效、潔凈化利用;發展非化石能源。這些戰略要素既導致綠色,又導致低碳,這個能源戰略是經濟——環境雙贏的戰略,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
與此同時,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主流戰略也要求各國走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應該說,出于我國內在需求的戰略客觀上順應了應對氣候變化的要求,后者又反過來促進著我國自身需要的綠色、低碳發展,是轉型發展的推動力和戰略機遇。無論對氣候變化有多少質疑,這個綠色、低碳發展戰略都應該是穩定的、堅定的。
應對氣候變化還推動我們對中國能源的長期戰略作深入的前瞻性研究,并促使我國科學地把握資源消耗和環境容量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