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末,地球上最神秘的地方莫過于“類人工廠”,在這里,人類用純技術的辦法制造人類DNA并發育出類人,同時嚴格規定類人不得有指紋……這是長篇科幻小說《類人》中的情節。昨天上午,知名科幻作家、97國際科幻大會銀河獎獲得者王晉康做客成都七中,做科幻小說專題講座,分享他從事科幻創作的故事,并給成都的“科幻迷”們上了生動的一課,王晉康鼓勵愛好科幻的學生們創作,建議最好從短篇入手。
工科出生的作家
喜歡“胡思亂想”
昨天上午9時許,成都七中林蔭校區的報告廳人滿為患,除了本校的學生外,還有來自川大等成都其他高校和中學的“科幻迷”300多人。“我從事科幻創作其實很偶然,是兒子逼著我講故事。”年過花甲的王晉康笑容和藹,一下子就拉近了與學生們的距離。他說,兒子小時候經常纏著他講故事,故事講完了以后,他突然動念,何不把這些故事都寫下來?開始科幻文學創作的,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
他認為除了兒子的“誘因”外,還有就是對科學的信仰,他有非常濃厚的科學情節,“喜歡‘胡思亂想’。”王晉康說,小時候聽到的童話故事中有七彩的光線,后來才知道光線原來就是電磁波,一下子從童話里七彩的世界變成物理的世界,對物理的興趣,以及隨之而來“胡思亂想”都被他運用到創作中。
王晉康回憶,他1966年高中畢業時適逢“文革”,下鄉當過知青,進礦當過工人,1978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南陽油田石油機械廠。他上大學學的是動力專業,這是建筑在物理學概念上的工科專業。開始小說創作以后,他的幾十篇中短篇小說運用物理、化學領域的理念,創造了不少新穎可讀的作品。
學生搞科幻創作
可先從短篇入手
“現在的路要寬多了,機會也多了。”王晉康說,現在的學生最大的優勢是思維活躍、巧思、善思,而且很多學生的文筆非常不錯,文筆不會成為太大的問題。“最好不要寫長篇,太占用時間了。”對于有想法從事科幻創作的“科幻迷”,王晉康建議,要提前做出規劃,并堅持下來。可以先從寫短篇入手,學生們在學習之余搞創作他是非常支持的,短篇科幻作品一來對生活的閱歷不太要求,寫短篇還可以專注于某一方面,當然,有作品,最好還應該有展示自己的平臺,平臺也很重要。
王晉康與“科幻迷”們分享:好的科幻故事應該具備吸引力,有沖擊力;科幻小說仍是文學作品,其文學性最重要,有情節,有結尾,故事本身最好符合科學性,能夠存活于現代科學體系之下。作者:黃海英 謝輝【原標題:“兒子逼我講故事 偶闖科幻文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