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中國射擊第一個世界冠軍巫蘭英:不拿冠軍不結婚

2013/10/16 12:01:18 點擊數: 【字體:

  
    背景:1981年10月27日,第42屆世界飛碟射擊錦標賽在阿根廷圖庫曼舉行,中國飛碟射擊隊歷史上首次出戰該賽事。比賽中,26歲的河南姑娘巫蘭英大放異彩,先與隊友馮梅梅、邵偉萍一起奪得團體冠軍,之后又擊敗諸多世界強手問鼎個人冠軍。這也是中國射擊史上第一個世界冠軍。

  受訪人:巫蘭英(原中國飛碟射擊隊運動員,現為鄭州大學體育學院院長)

  記者:出征1981年阿根廷世錦賽前,在女子飛碟項目上,你處于什么水平?

  巫蘭英:應該說還不錯。1977年,我在全國比賽中打了一個第六名,轉年又在西安的全國比賽中拿了冠軍,但只能叫“男子冠軍”,因為當時還沒有單獨設立女子項目,我是跟男運動員同場競技,所以我那次奪冠也被外界稱作是射擊界的“西安事變”。1979年的四運會,我又以超過女子雙向飛碟世界紀錄的成績獲得金牌,在隨后的兩屆亞洲飛碟射擊錦標賽上,我也拿了冠軍。

  記者:看來當時全隊以及領導對你奪冠的期望值應該很高。

  巫蘭英:出發前,一位領導曾對我說:“巫蘭英,不拿冠軍別結婚!”這句話雖然有點開玩笑的意思,但確實是領導對我的一種期許和鼓勵。

  記者:你自己對拿冠軍有信心嗎?

  巫蘭英:那種要沖擊冠軍的勁頭是有的,可畢竟是第一次參加世界錦標賽,對于能否奪冠,心里沒底。好在我們的壓力不大,全隊參賽的出發點也是為了鍛煉,著眼于發揮自身水平。

  記者:那次比賽前,你練習飛碟大概有8年。當初你是怎么走上飛碟射擊這條路的?

  巫蘭英:1973年,全國恢復射擊運動,河南射擊隊到我當時所在的鄭州市鐵路一中挑選三名隊員,學校推薦了我。因為我那時是學校的民兵排長,練習過軍用步槍,但大部分時間都是練習空槍,只進行過一次實彈射擊,打了三發子彈,我的成績還不錯。再加上教練看我比較能吃苦,瞄準、射擊等動作還算扎實,最后決定把我選進省隊。

  到省隊前,我都不知道自己被選中以后要干什么,以為還是參加個民兵組織什么的,但到了訓練場,一看人家靶位上鋪的是帆布,而不是我們以前用的麥秸席子,隊里還發了統一的服裝,才知道射擊原來還是一個體育項目,有專門的隊伍。

  記者:飛碟訓練在室外,條件比較艱苦,為什么你進入省隊后選擇了飛碟組?

  巫蘭英:當時省隊有***組、步槍組和飛碟組。起初我想學***,覺得那個特別神氣。后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考核,教練覺得我比較適合練飛碟。那時候,我不知道飛碟是什么,教練就告訴我打飛碟特別有意思,我就去了。后來在訓練中漸漸喜歡上了這個項目,從此開始了我的飛碟射擊生涯。初期,隊里包括我在內,有三個女運動員和四個男運動員,后來兩個女運動員都因為各自原因離隊了,只剩下我一個女的,跟著男隊員一起練。在省隊練了大概5年,由于我在全國比賽中的成績不錯,于是被選進了國家集訓隊,開始代表中國隊打國際比賽。

  記者:訓練的過程是不是很艱苦?

  巫蘭英:確實非常艱苦。那時候我們基本是一天三練——白天練兩次,晚上還要練一次,加起來大概有10個小時左右。一年四季都是這樣。冬天相對來說是最艱苦的,我們經常在漫天大雪中訓練,練習時手指要露出來,扣扳機的手指經常會凍得跟扳機粘到一起。

  記者:訓練這么艱苦,你打過退堂鼓嗎?

  巫蘭英:沒有。訓練肯定會感覺累,但那時候我對飛碟已經非常著迷,就是喜歡練。另外,我自己心里是有夢想和目標支撐的,就是有一天要站到世界賽場上為國爭光。

  記者:帶著為國爭光的夢想踏上了世錦賽的賽場,當時你是什么感覺?

  巫蘭英:那是中國隊第一次參加世界錦標賽,所以很多國外運動員都不認識我們,像美國、意大利、加拿大等飛碟強國的運動員對我們有種不屑一顧的表情。我們看當地的報紙,上面都是那些世界高手的照片,根本沒人關注中國隊。不過,越是這樣,我心里越是不服氣,心想,到了賽場上一定要打好,給那些外國人看看。

  記者:奪得冠軍的過程順利嗎?

  巫蘭英:當時世錦賽的賽制是200靶,要進行三天比賽。前兩天過后,我和馮梅梅、邵偉萍的團體成績已經遙遙領先,確定拿到了團體冠軍。獲得這個冠軍后,一位美國教練員走到我們面前向我們表示祝賀,說恭喜我們拿到了一個冠軍。雖然這是出于禮貌,但還是能聽出來,對方認為我們能拿到團體冠軍已經非常不錯了,個人冠軍一定會是他們的。

  當時的個人賽打得比較膠著——第一天過后,我同最大競爭對手美國名將希爾成績相同;第二天依然不相上下;直到第三天最后一組之前還是平局。最后決戰開始前,希爾走過來拍了拍我肩膀,我禮貌地以微笑回應。結果希爾在比賽中率先出現脫靶,我以領先一個靶的成績艱難地拿到了個人冠軍。

  記者:現在還能回憶起奪冠的那一刻嗎?

  巫蘭英:那時候,我聽到觀眾席上都在喊“CHINA”,覺得特別興奮,也特別自豪,因為為國爭光的夢想終于實現了。不過,還有一種感覺特別明顯,就是不滿足,因為那時候我對自己是高標準嚴要求,而奪冠的成績并不是特別理想,沒有發揮出最高水平。兩年前在全國比賽中,我已經能打到194中超世界紀錄的成績,所以對于這個世界冠軍,到現在仍覺得有些美中不足。(本報記者 劉小龍)

  小院飛出金鳳凰

  河南鄭州一個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院——向陽回族區維新里3號,在1982年春節來臨時,一下子轟動了鄭州城。就在不久前,這小院飛出了金鳳凰——世界聞名的射擊冠軍,巫家的小妮兒,大名巫蘭英。1981年10月,英妮兒在遙遠的南美洲的飛碟射擊世錦賽上,為中國奪得了世界冠軍——中國第一個射擊世界冠軍。

  小院的人們,怎能不驕傲自豪,怎能不喜氣洋洋,喜上眉梢!

  大賽過后,英妮兒回到小院,她還像從前那樣嗎?

  在小院人們眼里,英妮兒變了:個兒長高了,身體更加壯實、俊美,還是那圓圓的臉龐,因為風吹日曬,顯得更加黝黑、發亮;清澈明亮的雙眸透著青春、歡快的神韻。

  然而,英妮兒又沒變。在老人眼里,她仍是他們的小妮兒。

  她沒有一點名人的矜持、傲然,沒有一絲架子,一口一個“奶奶”、“大娘”、“大嬸”,叫得小院人們心里甜絲絲、美滋滋的;英妮兒那俊俏的眼神中,似能看出童年時對鄉里鄉親特有的親切和羞赧……

  剛回家,還未歇息片刻,這妮子就甩掉大衣,擔起水桶去挑水。娘的水缸滿了,又去給同院的大媽挑;水缸滿了,又去掃地,把院里院外打掃得干干凈凈。

  小院人們看在眼里,喜在心頭:那是站在高高的領獎臺上的世界冠軍嗎?是;那是咱們的妮子蘭英嗎?是。

  小院人們的心中,抹不去對這小妮兒的記憶;英妮兒亦牢牢將這小院兒,這鄉里鄉親的人們記在心里——這是她兒時的搖籃,是她成長的起點,她的個性、她的思維、她成為優秀運動員的那些內在素質和潛力,都從這兒開始陶冶、鑄煉……

  時光飛逝,如今,已過去30多年,隨著城市的發展、建設,蘭英那魂牽夢繞的小院是否還存在?但不管如何,它將永存于一位從孩童走向世界冠軍的女英豪的心里!(貴家)

  教練:練飛碟要練耐寂寞

  從1973年河南射擊隊設立女子雙向飛碟到1981年中國“三朵金花”首次在世錦賽上收獲團體和個人兩項冠軍,其間只有短短8年。在這8年間,劉繼昇見證了中國女子飛碟從一窮二白一步步走向了世界最高領獎臺。

  1973年,國內恢復射擊訓練后,作為中國最早的飛碟射擊運動員,劉繼昇經過努力,在河南射擊隊開設雙向飛碟。當時年僅18歲的巫蘭英成為劉繼昇的首批弟子。1975年,馮梅梅來到隊中;三年后,邵偉萍也被招至麾下。

  劉繼昇說,當年選拔隊員有很多標準,首要一點是能吃苦、肯吃苦,因為飛碟訓練不同于步槍和***,要長年暴露在野外,忍受風吹日曬,還要經受住訓練的枯燥和寂寞。如果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沒有對飛碟項目的熱愛,是很難堅持下來的,“我覺得巫蘭英、馮梅梅和邵偉萍都具備這樣的品質。”當時雙向飛碟比賽要進行三天,體能對運動員來說非常重要,劉繼昇每周為她們安排兩到三次長跑,少則5000米,多則10000米。這個標準即便放到現在,也非常高。不過,“三朵金花”每次都能一絲不茍地完成高強度訓練。

  當年,女子雙向飛碟在國內是從零起步,劉繼昇說,組隊前教練沒到國外考察過,國內關于雙向飛碟訓練的資料也非常有限。在指導隊員訓練的過程中,他的經驗和方法大都來自于以前教練或老師的口口相傳。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劉繼昇和隊員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

  然而,更大的困難來自于訓練裝備,由于飛碟項目消耗較大,當時的經濟條件又比較落后,所以很大一部分訓練子彈和碟靶都要教練和隊員親手組裝,不僅費時費力,還時刻面臨危險。壓制碟靶要用瀝青,由于長期和這種化工原料打交道,大家暴露出來的皮膚全被熏黃了,用手一撮,一塊一塊往下掉。在高溫之下,他們還要時刻警惕被瀝青燙傷。

  就是在這樣的困境甚至是危險下,中國女子雙向飛碟逐漸摸索出了自己的路。1981年阿根廷世錦賽上的兩枚金牌是對劉繼昇和他的隊員最大的褒獎和回報。如今,74歲的劉繼昇仍然在教練員的崗位上奮斗。他說,現在國家富強了,運動員的訓練條件好了,希望能有更多的飛碟運動員站出來,到世界賽場繼續為國爭光。(本報記者 劉小龍)

  艱辛歲月輸給樂觀情懷

  “不拿冠軍別結婚!”

  這是特定歷史條件下,領導對運動員的鞭策,展現出艱辛歲月中的樂觀情懷。31年前,巫蘭英在這句話的激勵下,不僅與隊友一起奪得女子雙向飛碟團體世界冠軍,她本人還摘得個人金牌。

  那是一個對事業忘我追求的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各行各業都呈現出朝氣蓬勃的景象,體育作為展示民族精神的窗口,更是率先吹響了走向世界的號角。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許海峰為中國體育實現奧運金牌零的突破的壯舉至今為人津津樂道。不過,人們同樣不會忘記,在此之前,巫蘭英與隊友已然打響了中國射擊在國際賽場的第一槍——那是1981年10月下旬,從南半球阿根廷圖庫曼傳來的清脆槍聲,命中了中國射擊的第一個世界冠軍,并由此拉開了這支英武之師屢獲佳績的序幕。

  當年,巫蘭英生活在一個缺少橫向比較的時代,人們那時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想法很單純,以至于她被選入河南射擊隊,還以為參加了民兵組織;蛟S是“缺少比較”的緣故,之前一直覺得練***特別神氣的巫蘭英在被確定練飛碟后也毫無怨言,無論多么艱苦,即便在兩名女隊友相繼離開,只剩她一人跟隨男隊訓練的情況下,都堅持了下來。

  盡管現在有“剩”者為王之說,但在30多年前,物質條件還相對匱乏,巫蘭英要鋪就通向雙向飛碟項目的王者之路,所付出的艱辛是今天無法想象的——一天10個小時的訓練超出了正常工作時間;在冰天雪地中訓練,手指時常與槍支的扳機“凍”在一起;相當一部分訓練用子彈和碟靶要教練和隊員親自組裝……

  巫蘭英的世界冠軍并非只是通過單純地訓練而得來,其中對人的磨礪遠遠超出了訓練。當年的艱苦是對照現在的優越而被感知的,而處在那個時期的教練員與運動員也許對“苦”的認識更為達觀,以苦為榮、以苦為樂恰恰是他們時常掛在嘴邊的。

  付出之后方有收獲,苦練8年的巫蘭英和她的隊友首次登上世錦賽的舞臺時,并不知道自己究竟付出過多少,究竟能獲得什么,因為那時她們既無法縱向衡量,也不能橫向比較。當在雙向飛碟團體比賽中遙遙領先對手時,她們才意識到自身具備的雄厚實力。

  信息欠缺,你打你的,我射我的,互不“干擾”,這成就了中國女子雙向飛碟的團體冠軍。然而,一旦進行過比較,人的想法就會變得復雜——巫蘭英的個人金牌來之不易,直到最后決戰才擊敗對手,那時的較量已不限于槍法,更多的還有心理。

  苦與樂僅一線之隔,當一個人承載的艱辛到極限時,歡樂就會不期而至。巫蘭英經受的艱苦考驗是當代的運動員無法感受的,而她那時的樂觀精神卻是可以傳承的。如果沒有樂觀的態度,又如何能承受苦的“煎熬”?

  中國體育的優異成績,無不誕生于艱苦的訓練。感受艱苦之時,我們還會品味到其中的樂觀,不僅射擊,其他優勢項目同樣如此。(李剛)【原標題:中國射擊第一個世界冠軍巫蘭英:不拿冠軍不結婚】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體育報 2012年12月15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