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走進病房,楊貴同志就神采奕奕地迎上來。他一頭銀發、一臉紅潤。和我每次見到的一樣,他總是那么自然、親切、開朗,又透著那么一番精神頭十足的模樣。他告訴我:也沒什么大病,就是在心臟上做了一個小手術,已經痊愈,很快就要出院了。這個消息自然令我高興。但尤其令我高興的是,最近領導部門鄭重地通知他:過去施加在他身上的這樣那樣的一些中傷性的言辭統統不存在了。組織上對他有全面的、正確的、符合歷史原貌的了解,他可以放寬心。
其實,楊貴同志是一個既大度又很嚴謹的人。他身上有著共產黨員光明磊落、坦蕩樸實、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寬闊胸懷。在那個不堪回首的年月里,曾經在他身上籠罩過一層陰霾,盡管那些構成陰霾的言辭與歷史的真實相去甚遠,但久久存在,未被驅散。一些熟識楊貴同志為人的同志和朋友都為他感到委屈,甚至不平。但是多少年來,他心里不存怨艾,始終正確對待組織,正確對待群眾,正確對待自己。1976年以后,他在新的崗位上勤奮工作,后來他雖然退居二線,仍竭盡著余力。不管是在他長期工作過的林州,還是在毗鄰的山西省哪一個水利工地上,別人有所請求,他迅即趕到,全身心地撲向工作,一如當年在修建紅旗渠工地時那樣……
我們大家都熟悉一張照片。那是去年在北京舉辦的《紅旗渠精神展》以及在一些畫冊或其他場合屢屢見過的:楊貴穿著一領白襯衫,一條布長褲,在曙光初現的時刻,領著一支修渠隊伍走在去紅旗渠工地的路上。他扛著鐵鍬,精神煥發,滿懷著信心,這就是當年那位年輕的(那時他也只是30歲出頭吧)林縣縣委書記。在共和國成立后最艱難的20世紀60年代時期,頂著缺物資、缺資金、缺糧食,外加巨大的政治壓力(紅旗渠上還是不上,很長一段時間內曾經存在著巨大分歧),他和他們迎著曙光走來了。對他來說,對他率領的這支隊伍來說,似乎人間一切困難都可以踩在足下。他們硬是橫下一條心要把滔滔的漳河水牽到林縣的崇山峻嶺上來!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豪邁,一種什么樣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氣概!隊伍里還走著探險英雄任羊成,走著英勇善戰的鐵姑娘隊的姐妹們……這張照片曾經感動過多少人!想想當年多少個挑燈夜戰的黑夜和露水打濕衣襟的黎明,想想英雄任羊成高懸半空,手舉鐵釬,在挑著懸崖上的險石,再想想紅旗渠通水后給林縣人民帶來多少福祉,每每凝視著這張照片,總是能讓人感動得眼眶濕潤起來。
楊貴同志是當年十萬修渠大軍的主帥,但他又是這支大軍中極為平凡、普通的一員。在他身上,你找不到一點特殊化的影子。除去開會、籌劃、指揮等公務外,他和民工們一起出工地,一起掄鍬頭……紅旗渠工地上總是能找到他勞動的身影。他是把自己的心掏給這塊工地了,他也是把心掏給林縣普普通通的父老兄弟姐妹們了。
書記把心掏給林縣的父老兄弟姐妹們,林縣的父老兄弟姐妹們也同樣把一顆顆熱騰騰的心掏給了自己的書記。楊貴同志離開林縣已經許多年了,但是林縣的父老鄉親還是惦記著他,掛念著他。1994年我出差去林州(那時林縣已改名為林州),住在市委招待所,巧遇楊貴。他是在頭天到林州的。只見楊貴同志的房間里人出人進,好不熱鬧。這里面有干部,有普通老百姓;有男,有女,有年輕的,也有上歲數的。開始我想,這也正常,老楊畢竟多年沒有回來了,短不了有人來探望他。但是我后來聽到的故事,卻深深地打動了我。原來,楊貴同志那次回林州的消息被一些熱心人打探到,十里八鄉的父老兄弟姐妹們奔走相告,許多人都往林州市里趕:“看看老楊去!”那時候山村里又沒有手機,真不知道這條消息怎么一下子會傳得那么遠,那么快。不僅是城區周邊的村子,連遠在幾十里地外的大、小、石板巖等深山坳里村子的老漢老婆都趕來了。這些可敬可愛的鄉親們中間,其實真正認得和見過老楊的數不上幾個。但是人們風塵仆仆、路遠迢迢趕到市里,就是為了一睹當年那位修紅旗渠的領頭人的風采……這是一種什么感情,真是金子般貴重的感情。老百姓心里有一桿秤。他們看干部是最公平不過的。干部給他們干過什么好事,他們都牢牢銘記在心。認識楊貴的也好,不認識楊貴的也好,許多人心里都系著一個濃得化不開的情結。
我端詳著楊貴同志,在這位忠厚、樸實的長者身上散發出來一股精神,這就是我們黨最寶貴的優良傳統――艱苦奮斗的精神。他和人民群眾之間那種血肉聯系、魚水關系是一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務員所應該具備的可貴品德。這就是紅旗渠精神的精髓?恐@股子精神當年修起了迄今依然為中國人民驕傲自豪、為世界人民欽佩嘆服的紅旗渠,現在我們仍然要靠著這股子精神,來建設我們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都t旗渠精神展》在不少城市里都展出過了。但是紅旗渠精神是一種永恒的召喚,是一種永不枯竭的力量的源泉。它哺育偉大祖國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兒女們,將世世輩輩傳承下去。作者:劉祖禹【原標題:敬探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