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楊貴與紅旗渠的風風雨雨:修渠沒有餓死一個人

2013/10/31 16:58:24 點擊數: 【字體:

    因紅旗渠出名的楊貴,不久便卷入政治漩渦中,幾起幾落,而無論是被提拔重用,還是受迫害遭批判,都無一例外地起因于當年他領導修筑的紅旗渠

  本刊記者/蔡如鵬

  1954年,26歲的楊貴被河南省委派到林縣當縣委書記,直到1973年,周恩來親自點名調他去公安部工作為止,他在這個太行山深處的山區縣前后工作了19年。也正是在這期間,林縣人修鑿了轟動一時、至今仍在發揮作用的紅旗渠。如今已過了耋耄之年的楊貴定居在北京。提起當年的往事,這位魁梧的老人仍唏噓不已,他對記者回憶說,修筑紅旗渠時正趕上三年困難時期,后來又遇到“文革”,“在修渠的十年時間里,我們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那真是膽戰心驚啊!”

  “感謝1959年那場大旱”

  林縣自古就飽受缺水之苦。由于十年九旱,老百姓平時都不洗手臉,長年累月地不洗衣服,只有在婚喪嫁娶這些大事的時候,才舍得去缸里舀出一點點水來,全家人合用一個洗臉盆,你洗完了我洗。洗完了的水,或是給牲口喝,或者澆菜,也不舍得倒掉。當地流傳一個說法,林縣姑娘嫁人“不圖你的萬貫家產,就圖你有水洗臉”。

  剛到林縣,楊貴就聽說了這樣一個事:民國年間,桑耳莊300多戶人家,常年要到8里外的黃崖泉擔水。有一年除夕,老漢桑林茂為了過年吃頓餃子,一大早就去挑水,直到太陽落山也沒有回來,剛過門的兒媳著急就去村頭等。接到公公后,兒媳想幫著擔水,可不小心碰翻了桶,把水灑了個凈光。回來后,兒媳又羞又愧,當晚就上吊自殺了。

  據楊貴回憶,由于缺水,林縣人生活很艱苦,一年糧食畝產才200多斤。“我是解放后去的,老百姓吃的太差,還不如戰爭年代我打游擊的鐵路沿線。當時我就感覺林縣不解決水的問題,群眾要過富裕生活,是根本不可能的。”

  擔任縣委書記后,楊貴決心帶領全縣55萬人“重新安排林縣河山”。最初,他并沒有考慮從山西的漳河引水。他回憶說:“林縣境內有幾條河流,我和縣委其他領導當時都認為只要充分利用好河里的水,挖掘地下的水,蓄住天上的水,就能徹底結束林縣缺水的歷史。所以一開始打了很多旱井,從1955年起還相繼修建了抗日渠、天橋渠、英雄渠和3個中型水庫。”但1959年一場干旱讓這些水利設施形同虛設。由于流經林縣的幾條河流全部斷流,已建成的渠道無水可引,水庫無水可蓄,打下的旱井也已干涸,“這才逼著我們走出去找水”。

  多年后,在談起修建紅旗渠的動議時,楊貴仍感慨地說:“應該感謝1959年那場大旱,它使我們從陶醉中清醒過來。嚴酷的現實,不僅考驗了林縣的水利設施,而且也逼著縣委不得不重新考慮解決林縣缺水的辦法。”

  1959年6月,林縣派出3個調查組順著漳河、淇河和淅河逆流而上,尋找新的水源。很快,目標就鎖定在山西省平順縣境內的漳河。其他兩條均為季節性河流,而漳河最大流量達7000立方米每秒,常年流量30立方米每秒,即使枯水季節也不少于10立方米每秒。

  為了讓山西方面同意引水,楊貴除了請河南省委與山西省委協商外,還趁春節之際給山西省委書記陶魯笳打電話拜年,懇請曾在林縣工作過的他幫助協調解決。如今已92歲的陶魯笳也居住在北京,楊貴時常去看他。兩人談起那段往事,老書記總是感嘆道,當年他以為楊貴只是修條小渠解決吃水問題,哪知道竟然修了這么大一條人造天河!

  “再晚兩年,肯定修不成”

  在征得了上級部門和山西省的同意后,下一個問題就是修渠的經費和設備從哪里來?為此,林縣曾找過省委、地委,但得到的答復是:國家困難,不可能給予資助,林縣可根據自己的財力、物力、人力考慮安排。

  “那時縣財政只有290萬塊錢,但糧食還充足,有3000多萬斤儲備糧,每個生產隊都有三五萬斤。”楊貴回憶說,“最關鍵的是群眾修渠的熱情很高。一聽說要跨省修渠引水,大家都摩拳擦掌,紛紛要求參加。有個13歲的孩子叫張買江,他父親在修渠中剛不幸被崩塌的巨石砸中犧牲,他母親就把他送上工地。工地指揮長說什么也不答應,父親剛走,怎么能讓家里的獨苗再來呢?更何況他還是個孩子。他母親懇求說,讓孩子留下來接著干吧,俺知道,紅旗渠水流不過來,他爹也合不上眼。”

  就這樣,1960年春節剛過,近4萬名修渠民工就自帶口糧、被褥和簡易的工具,匯集到晉冀豫3省交界的漳河邊。

  為了速戰速決,修渠大軍一上來就一字排開,在70多公里長的工地上全線開工。由于技術人員不夠,民工又看不懂圖紙,漫山打眼放炮,一崩一個山頭,有的挖錯了地方,有的炸壞了渠底。沿線的山西群眾對此也是怨聲載道。他們向楊貴反映,天天放炮,像地震一樣,把牲口嚇跑不說,還把房子也震裂了,這樣下去還怎么過日子?

  “在林縣還好辦,但在人家的地盤上,時間拖得越長,矛盾就越多。”楊貴說,開工20多天后,他們就調整了施工方針,集中力量先把山西境內的20多公里渠道修完。事后證明,這次調整對修鑿紅旗渠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當年,與紅旗渠幾乎同時動工的還有甘肅定西的洮河大渠,也是全線開工,但沒堅持多久就全線下馬了,只留下沿途遍地的坑坑洼洼。而紅旗渠在開工8個月后,就把滾滾的漳河水引入了林縣,極大地振奮了林縣人繼續修渠的熱情。事實上,正是這種修一段、成一段的分段施工模式,才使得紅旗渠的建設能前后堅持10年之久,并最終得以全線貫通。

  漳河原本經山西流入河北,紅旗渠第一期工程建成后,就改道流向林縣。隨著水資源的日益緊張,受影響的河北幾個縣意見很大,甚至好幾次偷偷炸毀了紅旗渠渠首大壩,這讓楊貴很意外。他對記者說,當初修渠沒考慮有什么矛盾,想法很簡單,盼水心切,“也沒想到開工正好趕上全國困難時期,各地都忙著解決吃飯問題,顧不得阻攔我們。”他感慨道:“如果再晚兩年,矛盾多了,就肯定修不成了。”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2009年11月18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