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力量,讓他從重傷后的痛苦中涅槃?日前,石新榮攜自述勵志書《從心站起》,在廣州購書中心與讀者分享他的心路歷程。
療養半年里 眼前只有天花板
回憶起2002年10月車禍后不能動彈的情景,石新榮坦言自己當時就是“廢人”一個。“渾身纏滿繃帶,上下插滿管子,從《證券時報》的首席記者變成四肢癱瘓的殘疾人。”
有長達半年的時間,石新榮一直在病床上療養,“我的整個世界只剩下眼前的天花板”。療養期間,正值美國攻打伊拉克,他甚至在想,“假如有一顆炸彈落到我頭上多好”。
所幸的是,在太太和兒子的愛和支持下,石新榮沒有選擇一蹶不振。“家人的關心就好像耳邊一個不斷的聲音在說,要堅持,苦難是暫時的,痛苦的日子終將會過去!”
一根假指頭 改變了他的世界
2007年,石新榮開始在網上寫博客。簡簡單單在鍵盤上敲1000字,他要耗費20個小時來完成。在讀者見面會現場,他簡單地示范了自己敲鍵盤的動作:右手掌固定著棍形輔具(“假指頭”),左手肘向后壓住輪椅作支撐,每敲出一個字,都如同搬起重物般費力。
因而,在他最初的博客中,往往只能見到不成文的幾句話。比如“鳥兒來到我窗前唱歌,又飛走了……”,或者“康復忙,見縫插針上網”。到后來,他開始記錄有關家人、病友、同事的故事,不時還寫寫上千字的時事評論。
雖然敲得很艱苦,但石新榮漸漸發現,越來越多的人上網瀏覽自己的博客并留言,當中有工傷康復中心的病友,也有受鼓舞的普通網民。“寫作讓我的思想有了一個出口,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等吃飯、等看電視、等睡覺的‘三等公民’”。
于是,石新榮作出了一個決定———寫一本書分享個人經歷和感受,激勵更多的殘疾人士。這本書一寫就是20萬字,用了近2年時間。“輪椅上的生活,同樣有夢想。誰說殘疾人不能出行?我們有一片寬闊的精神世界。”
兒子一封信 給予他無盡力量
石新榮說,臨近春節,他出院回家,剛進家門一眼就看到了貼在大門中央、孩子稚嫩的手畫下的一顆碩大紅心。旁邊寫著:歡迎爸爸出院,祝爸爸早日康復。
生日的時候,石新榮也收到兒子的信,信里寫道:“爸爸,我經常夢見你,夢見你強有力的雙手,把我高高舉起。我聽說世界上有一種花,叫七色花,誰得到它,誰就可以實現一個美好的愿望。如果我得到它,我就會說,讓我爸爸早點好起來吧!”短短的幾句話,看得石新榮眼淚汪汪,更給予他無盡力量。
采寫:南都記者 李曉瑛 實習生 陳慧瑩
■ 人物檔案
石新榮:1967年出生,祖籍甘肅省臨洮縣,曾任《中鋁建設報》副總編,《中國有色金屬報》記者,《證券時報》西北總部主任、首席記者。2002年因車禍四肢癱瘓,2007年利用輔具開始寫作。現居深圳。
■ 對話
讀者:假如能重新站起來,你最想做什么?
石新榮:應酬、交際,探討所謂事業、金錢的話題,這些對我已不重要,我會更珍惜身邊的情感,特別是親情。
讀者:如何幫助同樣因意外而身體癱瘓的大學生?
石新榮:傾訴是很重要的,意外傷殘的人最怕就是被人拋棄,一定要讓他感覺到愛,你的學生有你們在身邊一定能挺過去的。【原標題:輪椅上的生活 同樣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