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原陽,你可能會想到九曲黃河,也可能會想到“中國第一米”,再深入點,你可能知道“宰相之鄉”,但你知曉原陽究竟有多少位宰相嗎?了解原陽宰相文化的挖掘者、追尋者為何人嗎?
在浩瀚的原陽地方文化中,有這樣三本著作若燦爛星光,閃耀在黃河之濱的時空之上。從《十二丞相》到《成語典故》,再到《宰相詩話》, 煌煌三十萬言,耕耘者趙光嶺先生(如上圖)。
如果你與趙光嶺坐在一起,聽他講述宰相之鄉的故事,那是極其幸福的事——不必說他干練沉穩的性格,也不必說他頗有古君子的風范,單就他那對原陽歷史文化信手拈來的熟諳,實在是一道饕餮大餐,啟人之智,益神良多。
一個秋陽暖暖的上午,趙光嶺再次帶領我們踏上一程程文化之旅。在原陽歷史文化大觀園里,宰相文化是無法繞開的話題,更是精神渴求者常飲常甘的涌泉。
大事多,名人多,成語典故多。沉潛史海多年,趙光嶺浮出故紙堆,便得出了原陽歷史文化的“三多”。
這是基于學術的探幽,又跳出了學術的繁雜,以大眾的口語,歷數遠至上古,近至明清的知名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
但凡學術觀點的推出,必有詳實嚴謹史料的佐證。趙光嶺沒有夸夸其談,繼續游歷史海大觀園。
大事多——這里是張良刺秦地,這里是官渡古戰場,這里是諸侯會盟處;
名人多——這里是字祖倉頡的出生地,這里是十四宰相的故鄉,這里是毛澤東的祖根地;
成語典故多——逐鹿中原、退避三舍、毛遂自薦、一言九鼎等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與原陽有關的竟有80余則。
寥寥數語,一幅厚重的原陽歷史文化圖景,便這般跳躍在眼前,我們深為這片靈氣的土地而感嘆,更為講述者的治史精神而折服。
其實,更早以前,無論是政要,還是民間,抑或學界,說原陽的宰相,必談“十二宰相”——漢有張蒼、陳平、周勃、周亞夫,唐代有張亮、婁師德、楊再思、韋思謙、韋承慶、韋嗣立;五代十國時北漢有李惲,宋代有萬俟卨、李穆。
事實上,即便是原陽本土人,叫出此“十二宰相”名字的人,并不多見。而趙光嶺懷揣一顆熱愛家鄉的赤心,一頭扎入枯澀的歷史汪洋中,自得其樂之時,又將南朝陳朝的毛喜、唐代的張亮這兩位官居宰相之職的歷史名人,重現于當下。
自此,70萬原陽人民又多了兩名宰相老鄉,大氣、詩意、精美,既有格律詩,又伴有方家書法,同時也附釋義的《宰相詩話》專著呈現人世,“十四宰相”始成正統。該書榮獲新鄉市“五個一工程獎”,被列入新鄉市非遺保護名錄。
一個黃河邊上的小城,涌現出這么多宰相老鄉,生為原陽人多么幸福!原陽人真該感謝趙光嶺才是。
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王仁民老先生深情地評說他眼中的這位“年輕”人:“我從事炎黃文化研究多年,深知做學問的艱難。然而在當今社會經濟大潮的沖擊下,趙光嶺同志竟能靜下心來,去搜集、挖掘、整理歷史文化,讓歷史文化遺產去造福于當今世人,這是很難能可貴的,更何況他還是一位公務纏身的在職局長。假若沒有一種責任心,沒有對歷史文化的酷愛,沒有執著的追求,這是很難做到的!”
是的,17年的宣傳履歷,7年的文化探幽,足以成就了趙光嶺作為原陽歷史文化的開路先鋒。
如果你浮躁的心,想靜一靜,如果你了解原陽還不夠,品品趙光嶺的文化人生、桑梓情懷,讀讀他的十四宰相叢書吧。□策劃 李振根 □統稿 王秋林 □記者 劉軍旗 文/圖【原標題:趙光嶺和他的十四宰相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