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與關羽
劉備在奪取益州后,命關羽鎮守荊州。公元219年,劉備北上爭奪漢中,命關羽向北進軍,從東路牽制曹魏。于是關羽北進,圍攻樊城。曹魏鎮守樊城的大將曹仁見關羽來勢洶洶,便告急求救。曹操派于禁率大軍去救援。時值秋雨連綿,漢江水暴漲,結果洪水淹沒了于禁所率的七軍,于禁被俘,副帥龐德被殺,襄陽失陷。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都向關羽投降。關羽派人向郾城進發,威逼許都。曹操慌亂之中,打算遷都河北,朝野震動,人心惶惶。這時司馬懿沉著冷靜,正確分析形勢。他認為遷都之議不可行,諫阻曹操說,如果遷都,在政治上是向敵人示弱,助長敵人的氣焰,將使淮河和漢江流域廣大民眾騷動不安。從軍事上看,于禁的大軍為洪水淹沒,并非被關羽打敗,對國家的戰略地位和整體實力損害不大。從敵我友關系看,表面上蜀吳兩國雖然結盟,但實際為爭奪荊州矛盾重重,孫權是不愿看到關羽壯大的。
司馬懿向曹操建議:只需派人向孫權送一封信,讓他乘虛抄關羽的后路,則樊城之圍將不戰自解。曹操對司馬懿的建議甚是欣賞,立即照辦。一方面東吳在荊州前線的都督是呂蒙。在關羽包圍樊城時,正如司馬懿分析的那樣,孫權也在和呂蒙策劃乘虛襲擊關羽的后方,奪取荊州。曹操的書信一到,孫權立即響應。東吳的將士扮成客商,以偷襲端掉了關羽沿江警戒的烽火臺,一帆風順奪取了荊州。關羽先頭部隊受挫,老窩被端,再也顧不得圍攻樊城,只得敗走麥城,結果被擒殺。至此,司馬懿的計謀圓滿實現,不僅徹底解了樊城之圍,而且改變了三國的戰略格局。關羽死后,孫權派人將關羽的首級送給曹操,名為報捷,實為嫁禍于魏,被曹魏識破,曹操將關羽的首級配以紫檀木雕成的身軀,隆重葬于洛陽南郊,就是現在的關林。
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率領數十萬大軍東征孫吳,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敗回白帝城,不久死去。從此西蜀元氣大傷,永遠失去了統一中原的機會。溫縣是太極拳的發源地,太極拳講究“四兩撥千斤”,司馬懿救樊城借刀殺關羽,正有此妙。(二)□由 之【原標題:歷史上的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