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里有12個學生。徐云玲是這所學校惟一的老師,在這里只身執教了22年。
22年,寒來暑往,她送走了一茬又一茬學生,有的升入初中、高中,有的考上了大學,有的甚至讀上了博士。因為徐云玲的堅守,當地適齡兒童沒有一個失學,沒有新增一個“瞪眼瞎”。
她太喜歡山里娃、太熱愛教書了,她只想把手中的教鞭繼續拿下去——“把更多的山里娃送到山的那一邊,去見見外面的世界。”
師愛無邊。
22年一直代課的老師馬莊處于大別山深處,山高林密,河溪交叉,交通不便,離與之最近的孫莊村小學也有將近5公里的路程。1983年,馬谷田鎮政府在馬莊設立了下伸教學點,并派出了公辦教師。此后三年,先后有6位教師到此任教。但這里的清苦、孤獨,讓每個教師堅持不到一個學期就申請調離。
1986年,春季開學了,馬莊教學點的學生卻沒有盼到老師再來……
眼看著10多個孩子面臨著失學,高中畢業、曾當過兩年掃盲教師的徐云玲主動向村黨支部請纓,當上了臨時代課教師。
沒想到這一“代”,就是22年。馬莊村周邊有8個自然村,一共只有幾十戶人家。每年入學的適齡兒童只有幾個。學生不多,從學前班到二年級分為三個班。
徐云玲用的是“復式教學”,所有的孩子在僅有的一間教室里上課。她先從二年級上起,講夠一節就停下來布置作業,然后一個個年級教下來。
一個教師的學校,數學、語文,音樂、美術、自然、體育、思想品德樣樣課全開。上音樂課時,徐云玲帶著孩子們到山腳下或小溪邊放聲歌唱。上體育課時,她和孩子們一起在村頭小路上賽跑,或教孩子們扳手腕、摔跤、做體操。
徐云玲始終只有一份極為微薄的工資。1986年當上代課教師,每個月工資32元。1994年調整到47元。2004年100元,2007年200元。
22年間,徐云玲還想方設法資助了不少貧困學生,使得適齡兒童入學率一直保持在100%,她本人多次被縣、鎮評為“優秀教師”、“教育戰線先進工作者”。
自己出資建起的學校
在馬莊村村民們的磚瓦房之間,教學點的三間石頭瓦房顯得很另類。
教學點沒有圍墻,石頭房子上有兩個沒有玻璃的窗戶,幾縷陽光透射進來。
就這三間教室,也是徐云玲自己出資出力建的。
最初,馬莊教學點的教室就是兩間閑置土坯草房。由于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徐云玲就把娃兒們領進自己家中上課。1993年,徐云玲拿出一家全部的積蓄3000元錢,買來水泥、木料建教室。這筆錢,比她此前領到的所有工資還要多。從1986年當上代課教師算起,全部工資只有2240元。
3000元也遠不夠建房之用。徐云玲和丈夫孫榮合就一起上山開采石頭,用架子車推回來,自己施工,把三間石頭房在自己家門口建了起來。
而徐云玲一家至今仍住在這三間石頭房背后的土坯房中。徐云玲
1982年嫁過來時,就是這五間土
房。徐云玲家只有過年才吃一回
肉。為扶助徐云玲的生活,去年,
馬谷田鎮政府為這對夫妻辦理了
農村特困戶救濟補助。
山溝里窮,徐云玲就免除一些學生的雜費;夏秋季節,山里易發洪水,她就早接晚送,把學生一個一個背過河。下大雨的時候,她就留學生在家里吃飯、住宿。如果有學生生病或幫父母干活不能到教學點上課,她就利用晚上或周末,翻山越嶺去學生家補課。“一聲‘老師好’把我的心喊碎了”
徐云玲的丈夫孫榮合,患有腎炎和風濕性關節炎,喪失勞動能力。徐云玲就擔負起一家的全部勞作。她學會了犁地耙地、播種打場等男人干的活。
命運似乎總在考驗這個弱女子。2005年,徐云玲的兒子孫振宇在學習時,身旁的電源插座突然爆炸,右手拇指、食指、中指被炸掉,落下了終身殘疾。僅隔5天,正在上學的女兒孫亞男經醫院確診患有甲狀腺囊腫,必須住院做手術。而此時,多年來入不敷出的這個家庭,已欠下4萬多元的外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