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前言
許由為堯舜之師,他以辭堯禪讓、隱居箕山、掛瓢洗耳而聞名于世,是我國歷史上有文獻記載的第一位隱士,被譽為隱士鼻祖。許由拒絕榮祿、謙讓隱退的高風亮節,對中國隱士文化乃至道家文化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一部分,受到歷代知識分子的推崇和追求,形成了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品格。今天,便講一講關于許由的故事。
《莊子》記載讓司馬遷內心矛盾,但許由確有其人
□記者 邸志永 郎亞南
歷史上是否真有許由其人,他在古城保定又留下了哪些遺跡與傳說,一代隱士鼻祖究竟是如何產生的?6月28日,帶著對許由的無限敬意與疑問,記者采訪了我市“五帝文化研究會”會長周長富先生和唐堯文化研究會的會長韓海山先生,聽他們講述關于許由的故事。
按照周長富的說法,上古堯舜時代,狩獵文明與農耕文明同在,但受氣候、河道變遷等條件影響,大部落也多四處遷徙。
許由的部落便曾從易縣來到清苑陽城,沿唐河到唐縣等地。“所以說,誰也不能講許由和咱們古城保定一點關系都沒有。”然而在古城,除了寥寥傳說,許由留下的的遺跡很難考證。
韓海山告訴記者,在唐縣宗高河村有一座磨巖山,山上有個水云洞,相傳許由就曾在這里短暫居住。此外,這里還有一座“軍師墳”,當地人傳言,許由就葬在了這里。對于這些,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但當地人的一則傳言,多少可觀之。當地人傳言,毛遂自薦為戰國趙平原君門下食客,并跟隨平原君與楚王談判,終使楚王歃血定盟,決定楚趙聯合抗秦。事業有成的毛遂曾來到磨巖山許由墓前,寫詩諷刺許由,認為他過于作秀,不肯承擔社會責任。“我曾仔細辨認過那些石刻詩句,雖然模糊不清,但似乎沒有毛遂諷刺的意思。當然,我看到的也未必是人們傳言中的那些詩,畢竟時間久遠,很多東西已經看不到了。”許由是否歸隱已經難以考證,但帶著“辭堯禪讓、隱居箕山、掛瓢洗耳”美名的許由,而今已經被美化成隱士的鼻祖卻是不爭的事實。
今時今日,無論是隱士鼻祖的許由還是深謀遠慮的許由,都值得我們尊崇。
對于許由隱士之說,周長富嗤之以鼻。在他看來,在堯舜時代,還不具備如后世隱士的經濟和社會條件,當時的人不可能脫離氏族群體個人去過隱居生活。在他看來,綜合早期歷史文獻關于許由的記載,可知許由是堯舜時期著名的部落領袖,他治理的部落政通人和,興旺昌達;同時又善于審時度勢,冷靜穩健,縱橫捭闔,開創新局,是一位受到社會各方尊重的英雄人物。
如果認真研究《莊子·逍遙游》中堯與許由的對話,就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許由根本不是隱士。“堯讓天下于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這里堯把許由比作日月、時雨,從而充分肯定了許由部落治理方面的成就,甚至比自己治理的還要好得多,使堯都自愧不如,才生出讓賢給許由的念頭。
如此優秀的許由,怎能是個隱士?此外,《墨子·所染》中的“舜染于許由”,《莊子·天地》中的“堯拜許由為師”都說明許由不僅是著名的部落首領,而且還起著“帝師”的作用。
既然許由是一位很有作為的部落領袖,為什么堯讓天下而許由不受呢?其原因到底是所謂的“堯偽以天下讓許由”,還是由于許由“消極無為而避害保身”才拒絕的?周長富認為,這是許由以自身的政治經驗作出的合理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