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堯舜時期的著名人物,“堯讓天下于許由而不受”的故事使其譽滿天下。隨著時代變遷,許由也被賦予了諸多神秘色彩。
許由確有其人嗎?在周長富看來,傳說中的許由確實存在。對此,先秦書籍談得最多的是《莊子》。其中《逍遙游》里說:“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曰: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因為《莊子》所言多為寓言傳說,以致后人認為許由史無其人。
對此,司馬遷也有懷疑,《史記·伯夷列傳》中記載:“夫學者載籍極博,尤考信于六藝。”司馬遷看到了虞夏之文,又考證了六藝,認為堯舜時的禪讓制關乎“天下重器,王者大統”,是個非常嚴肅而又有嚴格程序的制度。這需要部落會議民主推薦,又要經過長期考察考驗,“功用既興”,才能授政。而不是由大酋長隨隨便便地說讓給誰就讓給誰。這是引起司馬遷懷疑堯讓天下于許由的原因之一。
對此,周長富認為,懷疑和否定許由真有其人理由是不充分的。誠然《莊子》的藝術特點最主要的是寓言,但在莊子所描寫的寓言中,有許多人在歷史上是有名有姓的真實人物,如孔子、盜跖、老聃、公孫龍、子產等等,并不因為出現在寓言中就否定他們是歷史的存在。
此外,堯讓天下于許由而不受之事,在先秦時期流傳非常廣泛,先秦諸子文獻中多有記載。而且,司馬遷在《伯夷列傳》的開頭就先寫了許由,這實際上彌補了沒給許由立傳的缺憾。
一代帝師,治理部落能力突出,堯將其比作日月時雨
面對復雜政治形勢,扶舜上位,胸懷天下
從黃帝開始的“五帝時代”,形成了大范圍的部落聯合,標志著西戎、東夷、苗蠻、百越等族開始融合成華夏族。這一時期,大部落聯盟的領袖是實行禪讓制。“禪讓制度普遍見于初民社會以至整個五帝時代的一種制度”。
作為“帝師”的許由,面對堯的讓賢,必然要考慮是否能經過議事會的民主通過,更重要的,他不是黃帝家族,而是與舜同為東夷族人。據《史記·五帝本紀》,舜是黃帝九世孫。但舜不出高陽顓頊之裔,羅泌亦謂舜在“五帝之中,獨不出于黃帝”。如果作為東夷人的許由取代堯而“登帝位”,則與釜山合符以來幾代領袖同出于黃帝家族相抵牾,導致局面復雜化。
在當時堯的部落聯盟內部,特別是堯的本族之內,覬覦“帝位”者大有人在,《尚書·舜典》當中所說的共工、驩蔸、三苗、鯀都在躍躍欲試。這樣的爭霸局面,許由當然不愿承其大位。
然而,作為政治上的老手和東夷族的政治代表,許由既沒有放棄機會,也沒有消極等待。在堯已年老不得不考慮接班人時,且不信任其子丹朱和共工、鯀等人的情況下,許由圍繞著接班人的問題采取了幾項關鍵措施:
一是對舜進行了全面培養。這就是《墨子》中說的“舜染于許由”,《新序》所謂的“帝舜學于許由”。許由利用與堯的關系,介紹舜入贅于堯的女婿,這樣舜便由東夷而入黃帝家族。二是許由利用自己的影響,助舜廣泛團結精英人士。如舉任高陽氏和高辛氏多人。還廣交方回、續牙、伯陽等一國之賢者。
許由輔佐舜“登上天子之位”,并不是為了一族的狹隘利益,而是為了整個華夏民族的利益和全社會的進步。在許由的策劃下,舜取得堯的信任后,適時地向堯建議解決了“四兇”的問題。《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于是舜歸而言于帝,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以變東夷。”從而形成了以舜為中心的政治態勢,到堯決定禪讓于舜時,已是順理成章。各部落的團結與融合進一步加強。
《呂氏春秋》云:舜“登為天子,賢士歸之,萬民譽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無不戴說。”可見舜時的政治設施,行政組織,禮樂教化已較完備;發展了生產,增加了人民必需的用具,提高了生活水平;團結了分散的部落,開拓了華夏的疆土,卓有成效地把黃帝所奠定的部落大聯盟推向了更高的國家形態的軌道。舜超越前人的功績,是以東夷族的高度文明為基礎,也是各種族、部落文化相互融合,取長補短的結果,是與許由等杰出人物組成的領導集體共同努力分不開的!驹瓨祟}:許由,一代帝師隱士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