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曲劇音樂家、河南省曲劇團國家一級作曲、享譽全國的曲劇名劇《卷席筒》的作曲潘永長先生因病醫(yī)治無效,于2012年10月15日零點10分不幸逝世,享年76歲。
得知這個消息后,記者在悲痛中翻出了昔日采訪潘老的錄音:
“(哼唱)過去我唱過歌,吸收了歌劇一些東西。包括志愿軍戰(zhàn)歌,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唱:雄糾糾、氣昂昂),你看,(唱:我們都是神槍手),跟說話一樣。字再密,一音一個字,節(jié)奏感很強。”
聽著潘老侃侃而談的錄音,眼前不由浮現(xiàn)出他那飄逸的胡須、修長的身影,一顰一笑、一腔一調(diào),像一幅幅珍藏的老膠片,凝固永恒。此刻,只想沉浸在老人的聲音里,讓心靈得到一絲絲慰藉;只愿尋著友人們的追憶,表達對曲劇音樂大師無盡的敬意和哀思。鄭州市藝術(shù)創(chuàng)作研究院名譽院長孟華:
“我跟老潘應該稱作發(fā)小、泥友,玩泥巴的朋友,《山鷹》是我們倆的處女作,可以說開創(chuàng)了曲劇一片新天地。那時候他也是第一部踏進曲劇界,我也是第一部踏進戲劇界,這次合作意外地如此成功,讓我們倆都是很吃驚的。這回過頭來,稱他做開山之作。”
1972年,在全國上下如火如荼搞樣板戲的大環(huán)境下,地方戲的發(fā)展十分不景氣。
“孟華俺們不是好朋友嘛,我說你寫個本吧,我給你施工,他也覺得我認真了,后來寫出了《山鷹》。”
曲劇《山鷹》搬上舞臺后,一炮打響,在鄭州連演420多場,盛況空前。來自全國23個省市的數(shù)百家劇團,紛紛找到潘永長學習這部戲。有的劇團把《山鷹》移植成了當?shù)貏》N;有的劇團就干脆原戲照搬,改唱曲劇;而當年的蘭州豫劇團、貴陽豫劇團、西安獅吼豫劇團,全都掛著豫劇團的招牌唱曲劇;《山鷹》頓然間成了一道奇異的藝術(shù)之光,河南曲劇仿佛在一夜之間煥發(fā)了生機活力,開始了如雨后春筍般的發(fā)展。《山鷹》的主演高桂枝提起當年盛況,感慨萬千:
“那當時很轟動,介紹信排著隊在那。申鳳梅還找我要票呢!咱省里也很多劇團來學,包括崔蘭田和張寶英。《山鷹》起到了恢復河南省曲劇團的作用,在當時當?shù)啬莻環(huán)境,不夸張的說,起到了挽救一個劇種的重要作用。《山鷹》最后一句‘我把青春獻青山’(清唱)。”
如果說潘永長的“開山之作”《山鷹》創(chuàng)造了曲劇的神話,那他在1978年和1984年陸續(xù)打造的曲劇《卷席筒》第一部、第二部,更是被譽為“金榜之作”,風靡大半個中國。
“當時(人民公園)的‘半拉鍋’吧,5000座,坐滿,還占票那么多,里三層外三層都在站著聽哩。臨近幾個縣,都是來大卡車、拖拉機,公園門口算擺滿了,俺的戲吸引的都是拖拉機和大卡車。當時《卷席筒》沒想到這么轟動,13天連改本帶作曲,誰知道它會一炮打響。”
正如潘永長先生所說,“無心栽花花更紅”。1978年,禁錮多年的古裝戲迎來了它第二個春天,他邂逅時機、大膽創(chuàng)想,給鄭州市曲劇團恢復上演了《卷席筒》,創(chuàng)造了在公園連演兩個多月,場場爆滿超萬人的奇跡!有的戲迷竟然拉著席子,帶著被子,睡到售票處門口,等著買第二天的戲票。孟華說:
“連常香玉大師見了老潘就很有意思的問他:老潘啊,你們的《卷席筒》該改名字了,老潘還不知道怎么回事,老潘問,常老師怎么改啊,常香玉說:卷席筒不該叫卷席筒,該叫卷錢筒了。(笑)就是賺的錢不得了了,它把錢都卷去了。”
30多年前,一張兩毛錢的戲票,價格不菲,但連賣兩個多月依然供不應求。《卷席筒》究竟有著怎樣強大的藝術(shù)魅力,讓觀眾著魔呢?
“我總結(jié)吧,海連池和張新芳吧,他們都是‘以減為魂’,基本上,這么多年來,海連池的唱腔好多都是我給他寫的,小蒼娃這個年齡,十三四歲,小孩們,應該嘴很利索,完全可以搞些‘花腔’,但海連池這個人,他本身嗓子,花腔反而發(fā)揮不了他的優(yōu)勢,就我那個創(chuàng)作思想:‘以減為魂’,減法的減,旋律越簡單越好,音符越稀越好,這樣發(fā)揮他的特點,(唱),這就是一個字一個音符,第二句,加了一個小過門,(哼唱),然后第四句,(唱),加個這,跟說話是一樣的,發(fā)揮他的個人優(yōu)勢。《小蒼娃我離了登封小縣》‘起解’呢,我看要按歌劇講,它算詠嘆調(diào),其實你說它旋律性并不強,它就是聽詞、說詞,但是它有音樂感,等于是人家說咱河南戲,大聲說話加音樂,我感受,那這就是藝術(shù),河南的藝術(shù)。”
“曲為戲之魂”。在《卷席筒》第一部中,潘永長為海連池量身打造了七段唱腔,把善良純樸、活潑可愛,頭綁沖天小辮、扎著小紅花的“小蒼娃”形象刻畫地活靈活現(xiàn)。海連池一舉成名,鄭州市曲劇團也因此聲揚全國。
1979年,根據(jù)舞臺劇《卷席筒》拍成的同名電影,創(chuàng)下了當年200萬的巨額收入,被文化部稱為上座率最高的一部電影。河南省音協(xié)副主席方可杰說——
“潘永長老師是河南曲劇第一位專業(yè)的作曲家。作為專業(yè)作曲,潘永長老師創(chuàng)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唱腔,比如《卷席筒》,大家非常熟悉‘小蒼娃我離了登封小縣’ 。實際上是潘永長老師一個音符一個音符摳出來的。他的唱腔不但演員能接受,而且群眾喜歡聽,像這樣的專業(yè)的作曲,對一個劇種音樂的貢獻,可以說,是不可替代的。”
1992年,在曲劇現(xiàn)代戲《五福臨門》中,潘永長以敏捷、開闊、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路,運用“剪腔嫁接”法,融入了自己首創(chuàng)的“清涼扇”、“ 過街串”、“ 跑馬調(diào)”、“疊疙瘩”、“ 陽調(diào)扭絲”、“疊尾書韻”、“三拍慢垛”等近20個新的曲牌調(diào)門,為鄭州曲劇的風格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礎(chǔ)。劇中人物成嫂“喂雞鴨”的三拍子音樂,新穎悅耳、舒展大方。鄭州市藝術(shù)創(chuàng)作研究院名譽院長孟華:
“老潘一生寫了很多戲,都很好,他的唱腔影響都很大,但是影響最大的,最讓我欽佩的,還是在《榆樹古宅》這部戲中間的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