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著名曲藝表演藝術家、曲藝教育家、國家一級演員、“趙派”河南墜子創始人趙錚走了,離開了熱愛她的觀眾和她癡愛的墜子藝術。她的一生和河南墜子藝術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祖籍河南項城的趙錚1925年農歷三月二十一出生于河南開封的一個書香門第。從小受父兄影響,愛好京劇、歌舞,常聽曲藝,曾粉墨登場演唱京劇、歌舞劇。12歲參加學生流亡劇團在中原進行抗日宣傳。1950年考入開封藝術學校戲劇專修科,在校內自己設計唱腔,自導、自演豫劇。留校任教后講授地方戲曲課,開始磨唱片,鉆書棚,學習豫劇、河南墜子等民間戲曲。
1953年創作并演唱河南墜子《摘棉花》,開始向曲藝工作者轉變。1956年8月參加首屆全國音樂周,趙錚就以《摘棉花》引起極大的轟動,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中國音樂工作者協會、中國曲藝研究會聯合召開座談會進行研討。趙錚也由此而聲名大振,同郭蘭英、黃虹三人被譽為音樂周上的“三條辮子”。之后,趙錚積極投身曲藝創作和演出,創作演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曲目,同時也開始了她曲藝教育家的生涯。
1957年,在全省曲藝、木偶、皮影會演中,她創作并演唱的河南墜子《晴雯撕扇》(沈彭年作詞)獲優秀演員獎。同年,李小娟、周小惠、吳姍、鄭蘭等考入省曲藝組,她擔任這批學生的啟蒙教師,教她們演唱,給她們排練,還陪她們一起登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