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都是為了一位中南五省唯一拿到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的老人,她叫趙錚——從事曲藝事業50多年。
昨日下午2時許,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病房樓20樓24床,一位身著白底紅花睡衣的老人安靜地躺著,淡淡的陽光透過窗簾,照在老人胸前。頓時,老人衣物上的花簇、床頭柜上立著的淡粉色水晶牡丹花,都在陽光的照耀下,放出動人的光彩。老人就是剛剛在病床上迎來“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的趙錚,這朵“牡丹花”正是榮譽的象征。
“榮譽是大家抬舉”
趙錚,1925年生于河南開封,曲藝表演藝術家,河南墜子趙派創始人,此次,她和馬季、羅揚、袁闊成等其他9位曲藝工作者一起獲獎。
“榮譽是大家抬舉。”盡管帶著氧氣管,老人說這句話時吐字依然清晰。
“上午有記者來采訪我媽媽,堅持要問問她老人家獲獎后的感想,老人也就這一句話。”趙錚的兒子陳覺在旁邊解釋道。
趙錚從藝五十多年來,集表演、創作、教育于一身,推動了河南墜子的創新發展。
盡管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孔玉芳在不到10天的時間內對她進行了兩次探望,盡管中國曲藝家協會黨組書記、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親自來鄭州送上獎杯并尊稱她“趙媽媽”,盡管我省著名藝術家范軍總是夸自己的老師趙錚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民藝術家,但趙錚卻一再搖頭,只有那句“榮譽是大家抬舉”。
陳覺說,老人家面對贊譽,經常說自己最大的好處就是“吃幾個饃喝幾碗湯心里清楚,從不把自己看得太高”。
《摘棉花》讓她名動京華
趙錚就讀于河南省立開封藝術學校,畢業后留校任教。“一個大學老師學墜子、唱墜子,全國就我一個。”趙錚笑言。
1951年春節,河南籍詩人徐玉諾看過趙錚演出的河南墜子《摘棉花》后,找到她說:“趙錚,你唱的墜子,聽起來像喬清秀的唱調,可又不是,你把它改動了、豐富了,這就對了。不能停留在學誰像誰,那是繼承。要有發展就要有自己的創造,要走自己的路。”
在徐玉諾的點撥下,趙錚對《摘棉花》進行了反復揣摩,進行了創新。
1956年,趙錚帶著此劇到北京參加首屆全國音樂周,在天橋劇場演出。“太陽出來滿天霞,五色彩云照南洼。從那村莊里,走過來兩個姑娘,她們本是小姐兒倆呀。”甩著大辮子的趙錚一上臺,馬上贏得個滿堂彩。
趙錚一炮走紅,《摘棉花》轟動京華,波及全國,該劇也成了趙錚的成名之作。自此,趙錚開始了自己創作、演唱河南墜子的全盛期,一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
從藝數十年,鮮見原聲唱片
“小大姐今年十九歲,小二姐過罷了新年剛剛地才十八……”聽說趙錚的名字,今年72歲的“票友”李士增,第一反應就是唱上幾句《摘棉花》。
《摘棉花》是50年前李士增常聽的曲子,“可惜啊,現在哪兒也找不到趙先生原唱的作品了。”李士增遺憾地說。
如果從1951年在河南省立開封藝術學校創作并演唱豫劇《朝鮮兒女》開始算起,趙錚的藝術生涯足足進行了55年。這55年里,不算其他劇種,趙錚創作、演出的河南墜子就有50余部。
“我們手頭就剩下兩個段子了,《雙槍老太婆劫獄車》和《一片丹心焦裕祿》。”陳覺說她母親的唱片大部分都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掉了。
“是3部,還有《岳母刺字》。”趙錚老人艱難地糾正陳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