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河南日報資深攝影記者王天定接受本網專訪 馮振宇攝
主持人:您說:“只有真正融入基層當中去,才能發(fā)現(xiàn)更多鮮活的新聞。”作為一個新聞記者,您是如何融入到基層的呢?
王天定:我到河南日報以后就開始了農村報道,因為我有這方面的經驗。我到了河南日報以后,覺得更加能夠發(fā)揮自己的才能。我想多深入基層,多到老百姓中間去。我現(xiàn)在下鄉(xiāng)采訪一般就是坐公共汽車下去,在公共汽車上一路就能夠聽到很多老百姓的事情,否則根本聽不到最基層的聲音。這次我來參加這個會議,要求下午要穿正裝,我平時每天都是灰頭土臉的。我們的記者應該放下架子,融入老百姓,在采訪當中虛心向基層干部和老百姓學習,這樣大家才能信任你。基層干部有很多經驗值得咱們學習,老百姓當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拍不完的題材。
主持人:您一年當中有70%時間都在基層,每年有400多幅作品登報,是什么信念和力量讓您這樣無視辛苦和勞累呢?
王天定:我非常喜歡我的事業(yè),如果三天不拍照就渾身不自然,兩天不摸相機就感覺到缺點東西,其實這就是我對工作的熱愛,因為我非常喜歡新聞攝影,這種信念才支撐著我,因為干了也不覺得累,拍攝出一張好照片就覺得心里非常的痛快。
主持人:新聞攝影的魅力在哪里呢?
王天定:新聞攝影首先要有新聞價值,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和一般的攝影是不一樣的。新聞工作者必須要研究新聞攝影,如果不去研究,就找不到有價值的新聞照片,今天的好的照片就是明天的歷史,這是我們必須要去做的,過了以后就補不過來了。我們下功夫拍出一張好的照片,可以讓老百姓有視覺美感。新聞攝影對新聞記者的素質要求是,有政治家的頭腦,藝術家的眼光,攝影家的功底,還要具備風光攝影、人像攝影、紀實攝影流派的精華。所以,一張好的新聞在社會上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很喜愛新聞作品。我們的新聞照片見報以后若能產生非常大的社會效果,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主持人:據(jù)我了解,您還舉辦了“走進非洲”、 “黃柏山之戀”、“一名記者眼中的寶天曼”等攝影展,這些攝影作品與新聞攝影有什么不同?您想通過這些展覽展現(xiàn)些什么?
王天定: 比如說我出版了“黃柏山之戀”、“一名記者眼中的寶天曼”等四本書,這些照片都是非常好地反映了河南生態(tài)的作品。我分管三農,實際上是林業(yè)上的一種生態(tài)保護的成就,雖然是風光攝影,其實都是新聞的范疇,反映了我們的大好河山。我這些年在日常新聞攝影報道的同時,還經常跑到深山老林里去拍河南的生態(tài)。我現(xiàn)在拿出來都是非常好的旅游宣傳照片。我第一個影展“中原自然風”展出后,大家都沒有想到河南這么美麗。過去我們河南的攝影家都跑到全國其他各地區(qū)拍攝照片,現(xiàn)在河南的攝影家又回到河南拍河南。通過“走進非洲”我想讓人們了解真實的和發(fā)展的非洲。非洲的人都沒有用過有繩電話,他們直接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