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段紛擾的歷史,都在被后人不斷地求證著,用最夯實的證據還原最本原的事實。鄭成功究竟身葬何處,歷史會給我們答案。但鄭成功作為民族英雄,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這是無須再求證的歷史結論。
新聞鏈接
史學界認為鄭成功墓在南安
民族英雄鄭成功的陵墓到底在何處?300多年后,疑問依然存在:一說鄭成功的陵墓在臺灣;一說鄭成功的陵墓在福建省金門島;一說鄭成功的陵墓在河南省。但研究學者和鄭氏后人推崇的說法,仍是泉州南安水頭。
1661年4月,鄭成功揮師東渡。經過一個月的浴血戰斗,終于在1662年2月1日迫使號稱“海上霸王”的荷蘭殖民主義者、駐臺總督揆一在投降書上簽字,被荷蘭殖民主義者霸占38年的臺灣寶島回到祖國的懷抱。鄭成功因久戰沙場,積勞成疾,就在同年6月23日(農歷五月初八)病逝臺灣,享年39歲,逝后安葬在臺灣省臺南市州仔尾。這就是有人認為鄭陵在臺灣的依據。
有的人認為鄭陵在福建省金門島,此說亦事出有因。鄭成功北伐失利后,揮師南下,以金門、廈門兩島為根據地,整頓軍務,訓練水師,眼見被荷蘭殖民者霸占多年的祖國領土臺灣,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為中華民族的尊嚴,為拯救臺灣島百姓于水火之中,鄭成功毅然揮師東渡,收復臺灣,300多艘戰船就是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的。因此,鄭成功逝世后,為紀念鄭成功的豐功偉績,在金門島建立了鄭成功的衣冠墳,以供后人緬懷祭奠。
近年又有人提出:鄭陵在河南省固始。因為當年在固始汪棚鄉鄧廟村挖到了“鄭成功墓”。固始研究學者認為,施瑯攻占臺灣后,鄭成功的靈柩曾被作為戰利品俘獻北京,后鄭克土爽偷運到河南安葬。但因為當時出土的文物至今已難找到,這段歷史只是從參與挖掘的老人口中講出,因此仍無定論。
泉州鄭成功墓在南安市水頭鎮復船山麓,是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采用水灰三合土構筑,墓碑墓道皆用花崗石雕砌成,墓碑高75厘米,寬15.8厘米,呈“山”字形,整座墓域占地997平方米。墓前石質華表一對,相距15米,頂端雕一座獅,保存完好。墓前兩側還有石板旗桿夾九對,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有“戍子年解元”五個字。
據載:1929年,鄭陵被盜,即時搶救出石質墓志銘兩塊,一為鄭經1674年回鄉修祖墳時所立的《橄欖山墓志》。另一是遷葬時鄭克土爽之《鄭氏歸墓祖文墓志》。鄭成功靈柩用棺廓兩層,里面一層油漆朱紅鮮澤,棺內布滿水銀,骨骼完好,取出將盔一項,龍袍一件,腰圍玉帶鑲玉十七塊,靴鞋各一雙,還有頭發等珍貴一級文物,由南安石井鄭成功紀念館收藏。
新聞背景
1662年6月23日(農歷五月初八)。
這一天,38歲的鄭成功集國仇、家恨于一身,從病床上爬起,來到臺灣城墻上,穿上朝服,戴上官帽,端坐在椅子上遠眺大陸,淚如雨下。
鄭成功悲痛呼告:“自國家飄零以來,枕戈泣血,十有六年,今日忠孝兩虧,我有何面目見先帝陛下?”說完奮力猛抓面部,隨后便倒地身亡。
這位叱咤風云的歷史英雄,卻在死后承受了另外一種悲哀。1683年,施瑯收復臺灣后,這位鄭成功當年的部下,將鄭成功的尸骸從墳墓中挖了出來,并運回京城。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撼于鄭成功的威武不屈,特赦歸葬故里。當時已降清的鄭克土爽,隨即接送鄭芝龍、鄭成功父子尸骨回福建南安安葬。【原標題:鄭成功究竟葬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