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苑”之名,其來有自,即西漢梁孝王的梁苑,又稱梁園、東苑、菟園,司馬遷《史記》說:“孝王筑東苑,方三百余里,廣睢陽城七十里。”梁孝王把這里建得花木竹林繁盛,水榭亭臺精美,成為著名的游覽勝地。當時,文人雅士鄒陽、羊勝、枚乘、司馬相如都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客,其間,枚乘作《梁王菟園賦》、鄒陽作《酒賦》、羊勝作《屏風賦》,風雅之名遍聞天下。“梁園雖好,不是久留之地”之典即出于此時此地。南朝宋著名文學家謝惠連游此地時,正值寒冬大雪紛飛,遂作《雪賦》一首,因而又有“雪苑”之稱。
據王樹林教授考證,1611年,經歸德知府鄭三俊倡言,歸德城就成立有雪臺社,侯恂、侯恪兄弟即其成員;1627年,經當地官員萬元吉倡言,雪苑社正式成立,侯方域年僅十歲,但文采初露,亦參與其中,與前輩們詩文唱和,歷練文筆,得益匪淺。研究者臧守剛先生認為,這個時期,雪苑社成員胸懷天下,大膽指斥時弊,洋溢著積極用世的進取精神,在藝術上崇尚新奇綺麗的文風,侯方域深受影響。
后來侯方域隨父進京,“才名播譽公卿”,大約與雪苑社的這段創作實踐大有關系。1640年,侯方域南京落第,于桃葉渡辭別李香君,回到歸德城,因他的歸來,雪苑社再度興旺。此時,侯方域的名聲和才情已今非昔比,他成為主盟者。因時代和地域的關系,社中諸人表現出許多的共性,此時天下大亂,懷才不遇、憤世憂時,成為創作的主要內容,慷慨激昂成為撥動心弦的節奏。
雪苑社諸子談論創作之道,共同切磋琢磨,如侯方域所說,“余與賈開宗尤晨夕與諸子賦詩”,“莫不以文采自著,而躬行相砥,甚盛事也”。在這個過程中,侯方域的文學創作日趨成熟。在藝術上他總結和繼承唐宋以來小說、戲劇中有關細節描寫、角色體驗與戲劇化的表現手法,用于散文創作,創作出諸多傳記性佳作。
南明滅亡后,侯方域再次回到故鄉,這時雪苑社成員多在戰亂中死去,數年后,才匯聚新同仁,再樹雪苑社之幟。歷經喪亂,又值滿清初立,這個時期的雪苑諸子流露出疏離社會現實的志趣,更注意表現其內心的人生體驗和復雜的情感世界。藝術上他們文宗韓、歐,詩宗杜甫,而侯方域的創作實績尤在散文創作上,“倡韓歐之學于舉世不為之日,遂以古文雄一時”,成為清初大家。
后期雪苑社成員亦非泛泛之輩。宋犖雖說仕途得意,官職吏部尚書,但詩文創作也成績卓然,尤其詩歌創作名氣很大,曾與號稱“清代第一詩人”的王士禎齊名。賈開宗則是雪苑社元老級人物,早年落拓不羈,是歸德府“三狂士”之一,曾效仿阮籍大醉六十日。為詩學杜甫,后學陶淵明、韋應物,能自成一體。徐鄰唐古文功力深厚,以塾師為業,對太極圖說、皇極經世、先儒語錄皆深究其奧,篤志躬行,因耽于學問,“盡落華藻,形若木雞,一見就知是有道之人”。這些雪苑人物,與侯方域一起重現往昔梁苑風雅,也構成侯方域卓越文學成就的重要背景。
家學淵源詩宗杜甫
侯方域的另一文學背景,則是家學淵源。他的叔父侯恪文學才華出眾,考取進士后即入翰林院為編修,后成為南京國子監祭酒。在天啟、崇禎年間,侯恪的詩名很盛,他為詩推崇杜甫,與洛陽王鐸、歸德同鄉彭堯瑜相互推舉,反對當時盛行的公安派、競陵派深幽孤峭的詩風。“溯源風雅,深惡新體(指競陵體),見時流所作,輒呼盧笑,謂人不觀江海,而羨涔蹄;不覽華岱,而夸卷石;不愛秦松漢柏,而取蟠曲盆盎中物,失之遠矣。”
受叔父影響,侯方域幼年即開始詩歌創作,很早即以“詩與制藝名海內”,二十歲左右,他的《晉齋詩集》流傳開來,受到時人稱許。當時文壇大家錢謙益一見其詩,便大加稱譽,認為“其詩俊快雄渾,有聲有色,非猶夫蒼蠅之鳴,側出于蚓竅者也”。
此時,侯方域論詩,主張應以風雅為宗旨,以盛唐杜詩為典范,對杜甫尤其推崇,因為“昔杜少陵生李唐肅、代間,間關氛,曾無虛日,而避蜀逃秦,能以忠義自持。一飯一吟,不忘君父。故其詩多憂悄之思,雄郁之氣,亙古彌今,卓然不朽”。“夫少陵一集,而古今天下治亂、興亡、離合、存沒,莫不畢具。”
不過,從侯方域的創作看,這個時期,作為豪門公子,又正當年少,他的詩作多為友朋間的酬唱賦詠,流連光景之作。雖然受侯恪影響,他把《詩經》與杜詩的現實主義精神作為詩歌創作的榜樣,但并沒有學到杜詩的精髓。
從南京應試之后,侯方域步入社會,投入復社與閹黨阮大鋮等人之間的殘酷斗爭,特別是親歷明王朝的覆亡,以及清政府威逼他應試之事,昔日的狂放少年終于體會到人生的艱辛,這才深刻領悟《詩經》的風雅之道和杜詩的現實主義精神。
順治九年,他再次前往江南,故友們的生死離散,引發他強烈的“江山之恨,禾黍之悲”。其間,他與詩友相挽,“當吟而輟,當醉而醒”,決不能再寫一些詩酒唱和、流連光景的作品了。
據王樹林教授所述,侯方域于清順治九年編纂《四憶堂詩集》時,將《晉齋詩集》作品刪去大部分,僅存六十二首作為新詩集的第一卷;其他五卷詩的編定和創作,都是富有現實主義精神的詩作。所以,今天讀到的《四憶堂詩集》六卷,展現了明末清初廣闊的歷史畫卷,和這一歷史過程中作者復雜而又豐富的思想感受,具有較高的社會認識價值。
王樹林教授說,因文名太盛,侯方域的詩名為文名所掩,“特別是乾隆以后,其《四憶堂詩集》被清廷列入禁毀書,世人遂鮮有推許其詩者。其實,他‘詩追少陵’,并為當世所重;其詩歌理論,在明清之際的詩壇上,也是較為典型并有廣泛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