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的力量
如果萬隆真的只是“殺豬賣肉”,雙匯可能走不出河南漯河,更不用說全球擴張。這位“中國第一屠夫”,實際上還是一位資本運作高手。
一位投行人士對記者說,雙匯此次收購與以往中國企業海外收購在結構上有本質差異,可以看作是一次資本意義大于產業意義的行為。這次收購的買方雙匯國際是一個B V I公司,這是雙匯發展的境外股東實施的一次境外收購,而以往中國企業海外收購是內資企業在境外注冊子公司再去收購境外企業。
據了解,雙匯國際是一家設立在境外的公司,是中國最大的肉類上市公司雙匯發展的控股股東,也是雙匯發展第一大股東雙匯集團的控股股東。鼎暉、高盛、新天域、淡馬錫等國內外私募股權基金和雙匯管理層所設立的境外公司均持有雙匯國際股份。
這種復雜的股權結構背后,是萬隆對“雙匯系”由來已久的資本運作,他與金融巨頭們一次次演繹著股權輾轉騰挪的戲碼。
第一回,雙匯引入國際私募基金。2006年,高盛和鼎暉通過共同控制的羅特克斯公司持有雙匯集團100%股權,并直接或間接控制雙匯發展超過60%的股份,獲得對雙匯發展的實際控制權。
盡管對于外資控股大型國有企業,當時從漯河市到商務部均有不同意見,但萬隆力排眾議。他堅持認為,雙匯集團要做大,尤其是做成跨國性的公司,沒有國際上大財團的支持做不到。
第二回,管理層收購(MB O ),采取的是“曲線救國”方式。自2007年開始,通過一系列的股權變更,以萬隆為首的雙匯管理層和員工在境外投資設立的興泰集團成為雙匯國際的實際控制人,并最終成為雙匯發展的實際控制人。
第三回,重大資產重組。2010年,雙匯發展公布了重組方案,通過定向增發將雙匯集團相關肉類資產全部裝入了上市公司,該重組事項于2012年第三季度完成。重組完成后,雙匯發展新增注冊資本近5億元,年生豬屠宰量增長了300%,肉制品產量增長超過90%。
有了這些資本運作的經驗,此次“蛇吞象”式的跨國并購,融資問題對于萬隆來說并非難事。據報道,中國銀行紐約分行將向雙匯提供40億美元,中國銀行將以雙匯在中國的資產作為貸款擔保,而作為交易顧問的摩根斯坦利將以雙匯在美國的資產作為擔保。萬隆透露說,不僅有中國銀行,還有國外銀團為此次交易貸款。
引人猜想的是,除了產業上與史密斯菲爾德加強合作,后期的資本運作的故事將會如何發展。有分析人士稱,此次雙匯國際在并購中走到前臺,說明套現和相關投資人退出的問題開始成為雙匯資本運作的重點,而整個雙匯的資本運作故事,也開始走向高潮,高盛、鼎暉等國內外投行可能借此實現套現。
目前可以明確的是,在交易完成時,史密斯菲爾德的普通股將停止公開交易,從而實現私有化。屆時,史密斯菲爾德將成為雙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資獨立子公司,以“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名稱經營。
有分析稱,交易完成后,第一步可能會實現雙匯發展和史密斯菲爾德在冷凍豬肉進出口業務上的合作,之后會經由雙匯發展和史密斯菲爾德的共同母公司雙匯國際安排進行品牌和生產方面的合作,最后不排除雙匯國際將史密斯菲爾德注入雙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