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從華容道脫身后回到南郡,曹仁設宴為其壓驚,眾謀士也都在座。曹操忽然仰天大慟。眾謀士都很驚詫:丞相被孫劉聯軍追得窮途末路時都未曾慟哭,為什么安全回到城中了,人已得食,馬已得料,完全可以重整軍隊報仇雪恨,卻反倒慟哭起來了呢?曹操說:“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接著便捶胸大哭說:“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于是“眾謀士皆默然自慚”。(《三國演義》第50回)曹操為什么要在此哭郭嘉呢?毛宗崗將曹操以前哭典韋、后來哭郭嘉放在一起分析,認為“前之哭勝似賞,后之哭勝似打”、“既可作錢帛用,又可作挺仗用”、“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笑”。而易中天認為,曹操實際上是在嘆自己命苦,過早失去了郭嘉。筆者在認真研讀《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前因后果之后,認為曹操哭郭嘉其實另有隱情。
先說郭嘉。郭嘉對曹操最大的貢獻主要表現在消滅袁紹的戰爭中。官渡之戰前,郭嘉提出著名的“十勝論”,為曹操戰勝袁紹、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礎。后來,袁紹死后,為斬草除根,郭嘉又“遺計定遼東”,促使曹操徹底剪除了袁氏勢力。可以說,在消滅袁氏勢力的斗爭中,郭嘉居功至偉。然而,天妒英才,郭嘉英年早逝,讓曹操在最無助、情感最脆弱時哀慟不已。曹操重用郭嘉,對郭嘉言聽計從,即使是在郭嘉病中,曹操也“問疾者交錯”,除了因為郭嘉“深通有算略,達于事情”外,“唯奉孝為能知孤意”是另外一個原因。我們無論是讀史書鑒古,還是閱世事觀今,不難發現,一個集團、一個群體的領導者所重用的人,多為“能知孤意”者。我們再來看赤壁之戰的前后經過,曹操掃平袁氏、統一北方之后,便“常有取荊州之意”,結果被劉備用徐庶之計,襲取了樊城,后又被劉備新得的諸葛亮火燒博望坡,惹得曹操性起,發兵欲“乘勢掃平江南”。對曹操想掃平江南的戰略決策,朝中是有人唱反調、潑冷水的。孔融就是其中之一。但胸懷大志的曹操哪里聽得下孔融的勸誡?先是“叱退孔融”,后來索性聽信讒言,“盡收融家小并二子,皆斬之”。孔融作為當時一代名儒,又是名門之后,朝野都有一定聲望,曹操殺他可以說是擔著一定的風險。關于殺孔融的原因眾說紛紜,但我認為,主要是因為孔融不能像郭嘉那樣“能知孤意”。曹操的抱負就是趁勢掃平江南,統一全國。而孔融和曹操唱反調,曹操肯定心懷不滿。況且孔融在朝野聲望較高,他一反對,必定就有一群朝臣跟著反對,這樣,曹操南下用兵的計劃勢必流產。于是,曹操就借孔融全家的尸首,堵上了其他反對者的嘴。于是,曹操揮兵南下,輕而易舉地趕走了劉備,易如反掌地奪取了荊州。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孫劉兩家的迅速結盟。期間,他先后中了周瑜的離間計、龐統的連環計、黃蓋的詐降計。若不是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曹操必喪命于孫、劉之手。曹操在赤壁之戰前,所率軍馬號稱百萬,到最后只剩區區二十余騎。逃入南郡城之后,就出現了本文開頭所說的曹操哭郭嘉的事件。
從上面的事件經過看,曹操哭郭嘉,固然有懷念郭嘉能力超凡、貢獻突出的因素在,固然有與郭嘉情意相投的個人情感在,然而,筆者以為,這些均不足成為曹操“哭”的根本原因。郭嘉雖然早逝,曹操失掉一有力的臂膀,但在曹營中,多謀善斷之士亦不乏其人。而且,在大戰來臨之際,曹操還橫槊作歌,對勝利充滿無限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此來推斷,郭嘉的英年早逝,至少在曹操看來,不會對他的南征有什么大影響。那么,什么是曹操為之慟哭的真正原因呢?筆者以為,曹操哭郭嘉是表,而哭孔融是真。因為在大軍出發之前,孔融進諫曹操不要貿然用兵,并預言江南“不容易拿下”。然而,一意孤行而且對孔融早就心存不滿的曹操不僅沒有采納孔融的意見,反而把這位名士滿門斬殺。最終,現實擊碎了曹操掃平江南的宏大抱負,孔融的預言被無情地驗證了。善于總結的曹操在南郡安歇下來之后,不能不思考。看著身邊劫后余生的部屬,他想起那不堪回首的赤壁狼煙,不禁憶起孔融之言,方悟有理,卻難以說出口。只好借口哭郭嘉,以掩飾自己冤殺孔融的懊悔與悲痛。話說回來,孔融的悲劇人生其實是與曹操密切相聯的,可悲的是,曹操哭他時卻還要披上郭嘉的外衣。王俊楚(西安晚報)【原標題:曹操哭郭嘉的背后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