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同志是我們黨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離開我們已經有49個年頭,近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對他的思念一直沒有停息。
在籌備這一期內容時,我們試圖找到焦裕祿留給親屬的書信,但他一心撲在工作上,竟沒有給后人留下一封家書,也沒有同家人照一張完整的全家福,這也一直是焦裕祿子女的遺憾。到明年,就是焦裕祿離開我們50周年的日子。值此之際,焦裕祿的子女撰寫了一封特殊的家書,向遠在天堂的父親傾訴無盡的思念。
親愛的父親:
您知道嗎,如今的焦家已經四世同堂,是一個27人的大家庭,這個家庭溫暖幸福。這么多年,您的兒女們是多么的想念您啊!
您去世后,我們過了一個又一個沒有鞭炮沒有歡笑的春節。我們最怕過春節、也最怕清明節。那幾年,每年的除夕夜,母親都是流著淚包一整夜的餃子。大年初一給我們下完餃子后,她卻不吃不喝地躺上一整天。我們心里清楚,母親是在想念您啊!每到清明節,母親手把著我們的小手給您掃墓,她有幾次哭得昏倒在您的墓前,不得不讓人攙著她回家,那情景讓每一個人都心痛。
您的六個孩子,如今最小的也人到中年了。過了不惑之年的我們,同樣也是食人間煙火的普通人。像其他人一樣,我們也面臨著“票子”、“房子”、“孩子”等種種生活中的難題。家中一樣有人下崗,有人待業。雖然也有人當上了“七品”縣官,但大多數都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踏踏實實地工作著。生活中的我們無論過得好與不好,我們都記住您的教誨,靠自己本事生活。我們姊妹6人都是共產黨員,我們都可以無愧地對您說,我們都是您的好兒女。
到明年,就是您的50周年忌辰,這50年來,我們對您的追思常常淚濕衣衫。每每回想起童年記憶中的您,以及您和母親之間的那種摯愛深情,總會在內心深處涌起一股濃濃的思念之情。
如果您活著,您也一定對我們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而喜不自禁,酷愛唱歌的您一定會指揮我們一家人高唱《黃河大合唱》吧,我們也會把工作生活的事情常說給您聽聽。
如果您活著,您也會為黨和國家對我們這個小家庭的關心而備感欣慰。習近平主席2009年專門來蘭考,參觀了您生活、工作的地方,還與我們圍坐在一起,親切地詢問著我們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習主席說,見到我們很高興、很親切,就像見到自己家里人一樣。
如果您活著,您一定不會離開蘭考。您太愛蘭考這片土地了,一草一木,一溝一壑您都用腳丈量過。現在您所牽掛的這片土地也變得富饒美麗,您愛蘭考的鄉親,他們一定會像走親戚一樣來看您……
可是您走了,已經走了很久了。但我們知道您沒有走遠,沒有走出蘭考。或許您太累了,躺在蘭考溫暖而柔軟的沙丘上歇息。白色的大理石棺柩沒有隔斷我們,我們還能清晰地看到您的影子。
我們想念您,親愛的父親!
女兒
天上一顆星 地下一個丁——專訪焦裕祿次女焦守云
◎本刊記者 呂其慶
焦守云是焦裕祿的次女,1953年出生,父親去世那年,她11歲,近50年來,她對父親的思念從未間斷,在電視劇《焦裕祿》拍攝時,她親手為飾演者織了一件父親常穿的雞心領口背心,她說,“如果父親還在,為他織上一件毛衣,該是做女兒多大的幸福!” 2013年8月8日,記者來到河南蘭考,專訪了焦守云,踏著父親曾經走過的路,我們在蘭考一同回望了焦裕祿在蘭考的470個日日夜夜,重溫他為人民鞠躬盡瘁的情懷。
8月8日 10:00 蘭考焦桐林
“看到泡桐樹 想起焦裕祿”
穿過蘭考縣城,經過將近5公里的路程,我們來到焦桐林。在一大片泡桐林的農田中,有一棵格外高大,要三四人才能合圍起來,枝葉茂盛。焦守云介紹,這棵樹就是父親1963年親手栽下的,至今已整整50年。這棵桐樹長大后,當地老百姓為紀念老書記,用圍欄將樹圍起來,并親切地叫它“焦桐”。
現在,蘭考隨處可見挺拔蔥郁的泡桐樹,焦守云對記者說,“你若清明前后來,就會看到泡桐樹陸續開放淡紫色的喇叭花,一片片,簇擁在農舍田園四周,遠看燦若云霞,近看繁花滿樹,成為蘭考一道亮麗風景。”
但把時光倒撥回幾十年,這片多災多難的土地卻是另外一番面貌。黃河“十八彎”最后一道彎就在蘭考。蘭考80%都是黃河故道,這些河道將蘭考糟蹋得是坑坑洼洼、混亂不堪。當地老百姓有句俗語道,“蛤蟆尿泡尿就要澇一澇,七天不下雨地皮煙就冒”,這是老天爺留給人的一塊絕地。1962年冬,組織把焦裕祿安排來蘭考時,正是蘭考遭受內澇、風沙、鹽堿“三害”最嚴重的時期。滿眼是看不到邊的黃沙,白茫茫的鹽堿地上,枯草在寒風中抖動。老百姓每年分到手的口糧只有一兩斤,大家都是拿著手巾包回去的。
焦裕祿在尉氏縣的時候就有肝病,肝就已經開始疼了,但他卻對上級組織說: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越是困難的地方越能鍛煉人,請組織上放心,不改變蘭考面貌,我決不離開那里。
“到了蘭考,父親沒有選擇在辦公室里聽匯報作講話,而是一頭扎進了群眾中,調查第一手資料,向群眾請教治理三害改變蘭考面貌的辦法。”
在蘭考,焦裕祿主張干部直接深入群眾,和群眾融合在一,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焦裕祿去杜瓢大隊的大田里,社員們忙著春耕。由于耕牛不足,更多的是人拉犁,焦裕祿就和鄉親們一起拉犁。把身子繃成一張弓,頭上熱汗直淌。一旁的村民說道,“咱們村里人都說你不像個縣委書記,縣委書記是多大官呀,咱看那唱戲的,過去縣官出巡,那得坐八抬大轎,衙役鳴鑼,百姓回避。你呢,是一進地里就干活兒,看你拉犁,看你鍘草,可是個真正的莊稼把式。”
同群眾打成一片,老百姓知道的東西,干部才能都知道。經過一段時間的走訪調研,焦裕祿帶領大家找到了治理“三害”的土辦法——“扎針貼膏藥”,“扎針”就是種泡桐,“貼膏藥”就是翻淤泥蓋住沙丘。
“當時困難得很,都是勞力在封沙丘、種泡桐,婦女和小孩在外地要飯,要了飯回來再吃,父親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吃著老百姓討回的飯,帶領蘭考干部群眾在鹽堿地上創造了今天的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