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施蟄存先生早歲藝事掇拾

2014/1/14 15:33:18 點擊數: 【字體:

施蟄存先生早歲藝事掇拾
施蟄存先生


    施蟄存先生重性情,講趣味,熱愛和追求一切美的東西;對待生活,就像對待藝術一樣。又說:他是憑趣味而生活的,他的趣味是剝奪不完的,你不讓他教書,他就作研究;不許他寫文章,他就去搞碑帖。從心理學上的分類來說,他應該是屬于“歡喜型”,也就是為藝術而藝術的一類。作者在《施蟄存先生編年事錄》掇拾其早歲藝事點滴,以作紀念。

    沈建中

    2013年11月是施蟄存先生辭世10周年,12月又是他誕辰108周年。10年前讀及錢谷融先生在《施蟄存先生》中曾如此說施先生:重性情,講趣味,熱愛和追求一切美的東西;對待生活,就像對待藝術一樣。又說:他是憑趣味而生活的,他的趣味是剝奪不完的,你不讓他教書,他就作研究;不許他寫文章,他就去搞碑帖。從心理學上的分類來說,他應該是屬于“歡喜型”,也就是為藝術而藝術的一類。讀來大有“畫龍點睛”之妙,隨即啟發我從拙著《施蟄存先生編年事錄》內掇拾其早歲藝事點滴,以作紀念,并以饗讀者。

    一九一一年(先生七歲)(清宣統三年 歲次辛亥)

    是年,先生自述:“侍大人游寒山寺,見石刻《楓橋夜泊》詩,大人指授之,瑯瑯成誦,心竊好焉。”(《北山樓詩·自序》)

    一九一五年(先生十一歲)(中華民國四年 歲次乙卯)

    是年,施家遷往同一條街上的府橋南街403號的俞氏賃屋。先生自述:“自從我們遷入這所屋子,迄今廿余年,兩壁的字屏只換過一次。前十年間掛的是一篇王守仁書客座私祝的拓本,共八幅,分張兩壁。這是一篇警告客人不要誘導他的子弟做歹事的文章,詞氣甚為嚴正。父親之所以選擇這東西掛在客室里,我想一定不是無意的。但是這篇文字的影響,卻不生在客人身上,而生在我身上,”“每天看見,就得每天默讀一通。”“弱冠以后,我自問在修身之道這方面,已有了相當的自信,所以把那八幅私祝除掉。原想從書畫中找幾條字畫來掛,可是竟沒有八幅相稱的東西,不得已掛上了八幅岳武穆寫的前后《出師表》,又是黑底白字的碑帖。”(《我的家屋》)

    一九一八年(先生十四歲)(中華民國七年 歲次戊午)

    是年,先生自述:“自己取了一個名字,叫施俊,后來覺得這名字太普通了。那時從舊書箱中,尋著了一枚石章,文曰瘦花書屋。這原是我父親為少年時的書室名,于是我覺得章好,便向我父親討了那石章,我的名字便叫施瘦花了。”(《我的名字和別署》)

    一九一九年(先生十五歲)(中華民國八年 歲次己未)

    三月,先生就讀江蘇省立第三中學一年級下學期。先生自述:“請來了一位朱侗僧先生,是位書畫家,滿房間都掛著他自己的書畫,我常常在午飯后休息時間到他房間里去看 書畫展 。他給我講中國畫的道理,欣賞書畫的基礎知識。我對于書畫的興趣,可以說是朱先生開始培養起來的。”(《飲水思源》)

    約在本年,先生自述:“我不懂得印石的好歹,但是我很喜歡玩印章。這趣味是開始于我在十五六歲時從父親的舊書箱中找到一本《靜樂居印娛》的時候,而在一二月以后從神州國光社函購的一本《簠齋藏古玉印譜》使我堅定了玩賞印章的癖性。”(《繞室旅行記》)

    一九二一年(先生十七歲)(中華民國十年 歲次辛酉)

    九月,周瘦鵑主編的通俗小說半月刊雜志《半月》在上海創刊。先生自述:“每期封面,皆為仕女畫,出謝之光筆。其時余年十七,初學為韻語,遂逐期以小詞題其畫,凡得十五闋,寄瘦鵑,未得報書。”“出版至第2卷第1期,忽刊登拙作,并倩天虛我生之女公子陳翠娜女士續作九闋,以足全年封面畫24幀之數。瘦鵑以二家詞合刊之,題云《<半月>兒女詞》。”(《翠樓詩夢錄》)

    一九二二年(先生十八歲)(中華民國十一年 歲次壬戌)

    五月,先生創作小說《老畫師》,署名“松江第三中學施青萍”,刊于《禮拜六》第161期。

    九月,先生在《半月》第2卷第1號“周歲號”上發表《<半月>兒女詞》,署名“施青萍”;還刊有“小翠”《續<半月>兒女詞》。先生自述:“余有表叔沈曉孫在家庭工業社執事,家庭工業社者,栩園丈所創企業,其女公子翠娜亦在社中任配料之事。曉孫與陳氏父女日相見也,《兒女詞》既刊布,曉孫叔見之,笑曰 大好,大好,是周瘦鵑為兩家作蹇修也,吾當成之 ,遂為余乞婚于陳氏。栩園丈欲先一見余再議。且允曉孫叔攜小翠照片一幀以示家君。時家君在松江,余在杭州之江大學肄業,初不知此事。家君攜小翠照片來杭州,告以曉孫叔有此舉,事或可成。命余即日去上海,由曉孫叔陪同謁栩園丈。余聞之大驚異,自愧寒素,何敢仰托高門,堅謝之,事遂罷。”(《翠樓詩夢錄》)“余少時嘗與吾杭詩人陳媛小翠有賡詠聯吟之雅,相知而未相見也。”(《交廬歸夢圖記》)

    約在期間,先生自述:“每星期日總到 旗下 去玩。走過明德齋那家刻字店,總高興去看看他們玻璃櫥里的印章。有一天,我居然花了八毛錢買了一塊橢圓形的印石。不知怎么一想,想到有個杭州人曾經刻過一塊圖章,文曰 蘇小是鄉親 ,便摹仿起來,叫刻字店里的伙計給我刻了 家姊是吳宮美人 七個陽文篆字。這是想拉 西施 做一家人了。放了年假,把這顆圖章帶到家里,給父親看見了,他就大大的訕笑了我一場,羞得我趕緊來磨掉。”(《繞室旅行記》)

    一九二三年(先生十九歲)(中華民國十二年 歲次癸亥)

    八月,先生自費刊印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江干集》(原擬書名《江之華兮》),署名“施青萍”,印行100冊,由上海維娜絲學會發行。先生自述:“我請胡亞光畫了封面,請王西神[蘊章]、姚鹓雛、高君定題了詩詞。”

    十月,先生在《最小報》第112號發表《西湖憶語·五》(署名“施青萍”):“虎跑道中有一孤墳。墳前石刻墓銘。言長眠人系一十五女郎。小字曰梅。不幸死于水。其兄哀之。為之銘。并書其事。銘文雋麗而哀。余偶披荊棘覓得之。不覺一讀三嘆。為之伊郁。”

    約在期間,先生自述:“我開始接觸到上海的文化生活。我看的第一個洋畫展覽會是天馬畫會,在寰球中國學生會樓上開的。……對于我都極有影響。”(《上海第一》)

    一九二四年(先生二十歲)(中華民國十三年 歲次甲子)

    七月,《世界小報》刊登“胡亞光啟事”:“青萍兄,大著蒙允賜,感感。返松后,乞時賜教,為快。亞光”。

    九月,25日杭州雷峰古塔轟然倒塌。先生自述:“塔圮后,余亦得一磚,有三字曰 夕照庵 ,塔下梵寺也。戰亂時[抗日戰爭],家屋蕩然,此磚亦亡失,未留拓本,頗以為憾。”(《北山集古錄》)

    一九二五年(先生二十一歲)(中華民國十四年 歲次乙丑)

    四月,《世界小報》刊登《云間眉子施蟄存致王受生先生書》:“弟素性倔強,愈是名流,愈不愿接近,與某公不過數席談,雖亦景企,但非有深誼介焉。承委之事,容待緩圖,能報命否,不敢先決。詩文字畫,本是藝術品,限以阿堵,即著瑕疵。弟向來如此主張,即閣下不言,弟亦不敢以此法為閣下謀也。”

    十一月,先生開始續寫日記。先生自述:“那是一本藝學社監制的毛邊紙稿本,”“一本藍色印的,一本是紅色印的。藍的那一本上專記些典故或摘錄些自己欣賞的好句,所以題名叫做 座右漫錄 。紅的這本是日記,封面上題著四個蹩腳北魏體字: 殘年日記 。”(《我的日記》)

    一九二七年(先生二十三歲)(中華民國十六年 歲次丁卯)

    一月,按劉吶鷗日記:“戴君與施君來,講了好久關于旬刊的事才別了。一、小刊物的名字;二、譯初夜權的一件;三、譯現代日本短篇;四、譯日本名著;五、多做小文字;六、畫畫圖。”

    三月,先生撰寫《書相國寺攝景后甲》:“偶然從書叢中檢得一幀舊雜志的插畫,是張生與鶯鶯相會的相國寺的影片,因此又惹了我二十分鐘時間去賞玩它。近來的生活,真是不安定。將這本書檢一會兒,將那本書讀幾頁,再靜坐一會兒,喝一杯淡茶,如此,一天便靜悄悄地過去了。出門去,已是絕端不愿意了,雖則已是踏青佳節。只因為巷里也煩囂,城郭外也是煩囂。宏大而古制的建筑物如相國寺這般的,已許多個月沒有看見了,而況還有些文藝上的趣味,才子佳人的浪漫史的產生地呢。”

    五月,先生撰文《賺畫趣談》刊于《申報·自由談》,署名“蟄”。

    秋季期間,先生自述:“走過了一個黑漆的墻門,門右方釘著一塊棕色的木板,刻著兩個用綠粉填嵌的碗口一樣大的字: 洪野 ,我的朋友說: 這里住著一位新近搬來的畫家,你可以進去看看他的畫。 不等我有片刻的躊躇,他早已扯著我的衣袂,把我拽進門內,說著 不要緊的,他歡迎陌生人去拜訪他。 果然,我們立刻就很熟識了。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他展示許多國畫及洋畫給我看,因為對于此道完全是個門外漢,我只能不停地稱贊著。他在遜謝了一陣之后,忽然問道: 你是不是真的以為這些畫都很好? 我說: 是的。 那么,請教好在什么地方呢? ”“在我的窘急之中,他卻大笑起來道: 這些都不中看,這都是抄襲來的,我給你看我的創作。 于是他又去房里捧出七八卷畫來,展示給我。這些都是以洋畫的方法畫在中國宣紙上的,題材也不是剛才所看的山水花卉之類,而是《賣花女》《敲石子工人》《驢車夫》這些寫實的東西了。他一面舒卷著畫幅,一面自夸著他用西洋畫法在中國紙上創作新的畫題的成績,但我因為看慣了中國紙上的山水花卉和畫布上的人物寫生,對于他這種合璧的辦法,實在有些不能滿意,但最后,有一幀題名《黃昏》的畫,卻使我和他的意見融合了。”(《畫師洪野》)

    一九二九年(先生二十五歲)(中華民國十八年 歲次己巳)

    一月,先生小說集《追》,由上海水沫書店初版印行。先生自述:“《追》的封面是我設計的,在外文書中勾了一個人的圖像,利用了。”(1993年5月22日致彭燕郊函)

    四月,全國第一屆美術展覽在上海舉行,聽說在松江任教的同事洪野也有作品入選展出,便前往參觀。先生自述:“果然看見了他的幾幅陳列品,而《黃昏》亦是其中之一。 全國美展 閉幕之后,一日清晨,他挾了一卷畫到學校里來,一看見我,就授給我道: 這個現在可以送給你了。 我展開一看,竟就是那幅我所中意的《黃昏》。我看畫幅背后已經在展覽的時候標定了很高的價目,覺得不好意思領受這盛情,正在沉吟之際,他說: 不要緊,你收了罷。我早已要送給你了,因為要等它陳列過一次,所以遲到今天。至于我自己,已經不喜歡它了,我的畫最近又改變了。 ”(《畫師洪野》)

    五月,先生開始參與由馮雪峰主持編輯的“科學的藝術論叢書”。先生自述:“一天,雪峰來閑談,講起魯迅正在譯盧那卡爾斯基的《藝術與批評》。我們便靈機一動,想到請魯迅主編一套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叢書。我們托雪峰去征求魯迅的意見。過了幾天,雪峰來說,魯迅愿意編一個這樣的叢書,但不能出面主編。對外,他只能參加幾種譯稿,其他都和他沒有關系。我們同意了魯迅的建議,就請雪峰和魯迅一起做一個計劃。”“這個叢書依次序出版了五種,排印美觀,校對精審,差不多都是譯者自己校的。封面采用了日本出版的一套同類叢書的圖案,請錢君匋設計繪制,陳列在書架上,特別顯目。”(《我們經營過三個書店》)

    一九三〇年(先生二十六歲)(中華民國十九年 歲次庚午)

    約在期間,先生自述:“虬江路四川北路口新開新雅茶室,為文人藝術家每日下班后常聚之所。曹禮吾、曹聚仁、葉靈鳳、姚蘇鳳,畫家張光宇、正宇昆仲及魯少飛諸人,皆在此相識。天津作家潘鳧公(伯鷹),常偕曹禮吾同來,我亦因緣定交。”(《浮生雜詠》)

    三月,先生與戴望舒合編《新文藝》3月號出版。本期“編輯的話”:“茀理契的《藝術之社會的意義》確實是極值得注意的。這篇文字并不長,但是它卻解決了許多龐大的著作所未解決的問題。此外,蒲力汗諾夫的《無產階級運動與資產階級藝術》之對于繪畫,瑪察的《新演劇領域上的實驗》和伊可維支的《唯物史觀與戲劇》之對于演劇,都有著正確的見解,把莫大的供獻給與了藝術的研究者。”

    約在期間,先生自述:“清朝歷代皇帝所用御璽,凡頒有大詔令皆鈐此璽。”“1930年代時,有同學在故宮為小職員,為我鈐得此紙。”(《北山談藝錄》)


    一九三二年(先生二十八歲)(中華民國二十一年 歲次壬申)

    約在期間,先生自述:“達夫住在靜安寺。我去拜訪他,向他索稿。看見此聯[郁達夫錄定公詩: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就借來制板,印在我編的雜志(《現代》第2卷第1期)上。原件隨即奉還。”(《郁達夫墨跡》)

    五月三十一日,先生為即將印行的《現代》第1卷第2期撰寫《編輯座談》:“木刻是一種新興的藝術。在中國,擅此者似乎還很少。[胡]一川君于此很用功,他曾給我看過二十余塊習作,我覺得都很能滿意,現在本刊上復印了一塊。”

    十月三十一日,先生日記:“到祥記西書鋪,買到了些關于司各特百年祭的圖畫。”(作者系文史研究者)【原標題:施蟄存先生早歲藝事掇拾】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東方早報 2014-01-1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