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仲明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中國共有4萬多輛汽車,但汽油、柴油全靠進口,且價格昂貴。1928年,在南京城加汽油,每升需要大洋一角五分(約今人民幣17元)。1932年,同樣的汽油,每升漲到4角大洋(約今人民幣44元)。
湯仲明,1897年出生于河南孟縣湯莊。他從小生長在農村,文盲父親十分重視他的學習,盡力借錢供他讀書。由于其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先后讀完高小和開封師范,之后在親友資助下到北京參加留法勤工儉學資格考試,獲得留法機會。1919年,湯仲明赴法勤工儉學,后畢業于昂若工藝學院,獲工程師資格。1926年他學成歸國,進入鄭州鐵路局當了一名技術員。
湯仲明懷著擺脫洋油壟斷、使中國汽車不因缺燃料而停駛的理想,在農家草棚里攻關3年,終于研制成功代燃爐(木炭代油爐),并用到汽車上。其做法是:在汽車上加裝一個代燃爐,爐里放木炭或木柴,爐上面掛一個儲水器,木炭點燃以后,儲水器里的水滴進爐子里,木炭就會不完全燃燒而產生一氧化碳。爐子側面鉆兩個孔,一孔連鼓風機,另一孔把煤氣(一氧化碳)送出去,經過兩個過濾罐,濾掉爐渣和粉塵,最后再經過化油器輸入汽缸。一打火,轟的一聲,煤氣在汽缸里燃燒起來,發動機運轉了,汽車可以開了。轎車和客車都把代燃爐等設備放在汽車背后,貨車則占據車廂前面一截靠駕駛室的地方。汽車啟動前,需要提前二三十分鐘生火,司機先到車子背后,添加木炭,點燃并手搖鼓風機助燃,等到木炭燒到適當火候,產生足夠的煤氣,司機才可以坐到駕駛室上去點火發動發動機。
1932年,他第一次駕駛木炭汽車在鄭州碧沙崗試車,時速可達每小時40公里,而且耗炭很少。但湯仲明的實驗,卻得不到河南省政府主席劉峙的支持。
當時,楊虎城任陜西省政府主席。他聽到了木炭汽車試制成功的消息,立即派省政府參議李卓吾去鄭州,邀請湯仲明來西安。當年8月,湯仲明來到西安。楊虎城責成陜西省公路局和十七路軍機器局,一起協助湯仲明進一步改進木炭汽車。在這期間,楊虎城將軍曾多次帶領相關人員到現場視察。代燃爐改進成功后,楊虎城又親自召開鑒定會議。9月28日,改進成功的木炭汽車在陜西民政廳訓政樓前試車,繞新西安城一周,效果很好。
從此,湯仲明研制的木炭汽車,在楊虎城的重視和支持下,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推廣。當時,人們都把木炭汽車叫做代燃車。令人驚奇的是,代燃車竟能從南京開到昆明,而且時速達到60公里/小時,每1.49公里僅需要消耗1磅(0.45公斤)木炭。要知道,前往昆明的路,那是何等險峻崎嶇啊。這種車在后來汽油匱乏、交通困難的抗戰大后方風靡一時,把抗戰物資運輸到前線,為抗戰勝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當然木炭汽車也存在缺點。開木炭汽車比開汽油車辛苦得多,司機和司助要在出車前,一秤一秤地領木炭,一筐一筐地裝上車。中途要多次給代燃爐添加木炭。到了終點,司機、司助顧不上吃飯休息,要立即清理爐灰、養護車輛。它時速不高,行駛中,司機要不時地停車添加木炭,且常常拋錨。老舍曾以《拋錨以后》為題,寫下了一首打油詩:“一去二三里,拋錨四五回,下車六七次,八九十人推。”一家刊物還發表漫畫,畫上題詞:“老兄!你是坐汽車來的嗎?”“不!我是推汽車來的!”汽油充足之后,木炭汽車就淡出人們視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