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104路”嗎(資料圖)
河南人發明的木炭汽車,在全國引起了轟動(資料圖)
編者按
三環快速化工程閉合并部分開通,地鐵1號線一期試運營,一系列交通重點工程正陸續上馬。
鄭州正快速進入“快鄭州”時代。在我們體味“快鄭州”給我們帶來的速度快感的時刻,有些古老的東西也值得回味。鄭州的第一輛動力車是什么樣的?鄭州第一幅路網圖的邊界在哪里?鄭州的第一座立交橋建于何時何處?
今天起,我們將帶你走進鄭州的歷史深處,通過車、路、站、運、橋的變遷,粗略梳理鄭州的交通簡史。
讓我們在懷舊的同時共同期待,鄭州的交通體系越來越完備,鄭州的明天更美好。
“二七廣場站到了,請攜帶好隨身物品,在屏蔽門完全打開后,從左邊車門下車……”
當你聽到地鐵1號線的這個報站聲時,是否想到,40多年前,就在你的頭頂,一輛由三頭騾子拉著的馬車正從二七塔旁走過。
河南商報記者查閱史料、探訪老交警,向你展現鄭州半個多世紀來的“車之變遷”。
木炭汽車
當時全國都轟動了
大家都知道長春一汽是我國汽車的搖籃,其實,80多年前,在鄭州最先出現的木炭汽車曾讓全世界驚愕。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記載在1991年出版的《河南公路運輸史》中。
生于1897年的河南孟縣人湯仲明是個機械工藝工程師,曾被送到法國留學。本來研究火車的他,由于遭受冷遇,開始研究汽車,尋找汽油的替代品。1928年,他調到開封工作后,租了一間破草房,自己掏錢買設備和材料進行試驗。3年間多次失敗后,1931年,他制成中國第一輛以木炭為燃料的煤氣發生爐汽車。通俗講,就是木炭汽車。
1932年,湯仲明開著木炭汽車在鄭州碧沙崗公園作道路試驗,時速達40公里,耗資僅是汽油費用的1/10。
這車“驚艷”了全世界。全國轟動了,木炭汽車被迅速推廣使用。當時的陜西省政府主席楊虎城聽說后,趕緊派人來到鄭州參觀。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在河南各地跑客貨運輸的汽車,基本都是木炭汽車。在汽油奇缺的抗戰時期,木炭汽車更是發揮了巨大作用。
馬車
車身大點兒的叫“汽馬車”
當然,新中國成立前,汽車還是稀罕物,路上跑的最多的是馬車。說是馬車,其實是騾子拉的車。一輛車用兩到三頭騾子,中間一頭叫轅騾,最能負重;前面兩個叫梢騾,起輔助作用。
大點兒的車身長一丈二尺五,寬三尺四寸,兩邊的膠皮輪子像個大磨盤,老鄭州人叫這樣的馬車為“汽馬車”。位于現在的大學路中原路交叉口的兌周村,是鄭州最早被城市化的城中村。只幾年時間,這個100多戶的村莊就有了40多輛馬車。
1955年合作化高潮到來,馬車連帶著“車把式”一起入社,成為組織成員。那時,在鄭州東西方向僅有的“兩條半路”——金水路、隴海路、二道街上,馬車“成群結隊”,前有紅旗引路,轅騾身上系著鈴鐺,送公糧、運肥料、拉木料,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今年60歲的老交警鄭春平,1971年上崗,他說,直到1973年鄭州不允許牲口車上路,馬車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摩托車
從“稀罕”到全城禁摩
現在,讓鄭春平記憶最深刻的,是他到鄭州交警支隊后見到的兩輛摩托車。
“1975年,支隊里沒有一輛汽車,只有兩輛兩輪摩托車。”鄭春平回憶,當時,摩托車在鄭州極少見,只有交警支隊、郵政局有少數的兩輪摩托車。鄭春平說,“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交警支隊從廢品堆里扒出零件拼裝了一輛三輪摩托車。“摩托少,處理事故只能騎自行車過去。”
隨著經濟發展,摩托車漸漸成了“大路貨”。到1997年5月1日,鄭州市區光在車管所登記在冊的摩托車,就有11.5萬輛。
但從此之后,鄭州市區范圍內停止再給新的摩托車上牌照。在全國刮起“禁摩風”后,2007年,鄭州正式下發“禁摩令”:從2007年11月15日起,除郵政、電信、公安部門等公務需要使用的摩托車之外,鄭州主城區禁止摩托車上路行駛。
公交車
50多年前車上就很擠
1954年1月,鄭州市公共汽車公司成立。1954年2月1日,當鄭州歷史上第一位公交司機周祥師傅駕駛著第一輛公交車從二七廣場始發站開出時,全市人民歡呼雀躍,鄭州結束了出行靠黃包車、獨輪車的歷史。
資料記載,當時的1路公交車是從二七廣場到鄭州國棉一廠。據說,第一輛公交車能載客31人,車是中型貨車改造成的。
鄭春平說,“到1959年,鄭州才有9條公交線路,公交車上很擠。當時我問一位公交司機,一輛車里最多坐多少人,他說,‘我查著數呢,坐著的站著的,一共301個人’。”
1995年,鄭州公交將零票分段計價改為全程一票制,并開始推行無人售票。到現在,鄭州已有278條公交線路,運營車輛5648輛。2009年5月28日,鄭州BRT公交正式開通。2013年11月,鄭州快速公交公司發布消息,鄭州BRT日均客運總量達52萬人次。
電車
風頭不輸如今的地鐵
1979年初,農歷臘月二十六,鄭春平到了沈陽,作為鄭州交警的唯一代表學習沈陽的電車管理。1979年4月30日,鄭州市第一條電車線路——101路開通。鄭春平回憶,當時的情況和現在地鐵開通一樣,老百姓覺得這種“大辮子車”是城市發達的象征,搶著去體驗。他說,當時鄭州的電車是在全國都很先進的“板車”,即集成電路板車。和其他地方的“軌車”相比,鄭州的電車坐著舒服,開起來也更輕便。到上世紀90年代,電車線路發展到5條,車輛也由20輛發展到150輛。
因為要給地鐵讓路,2010年1月2日,鄭州電車暫停。那天晚上9點,電車車長、電車公司供電所的員工和一些老電車迷,靜靜地站在紫荊山立交橋下的104路調度室前,等候發車指令,告別鄭州最后一班電車。
鄭州人對“大辮子”有種特殊的好感,一直盼著地鐵修好之后,“大辮子”能回來。但鄭春平認為,電車并不實惠。人們看中它的綠色環保,但其實“大辮子”和線路結合處磨損的碳粉、銅粉,都會產生污染。關鍵是,供電設備停運幾年,再啟動很困難,一些線路長時間不用就銹蝕報廢了。
作者:趙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