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瀛齋”鞋店是一家具有15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早年間與“內聯(lián)升”、“天成齋”和“同陞和”并稱為京城“鞋業(yè)四杰”。清咸豐八年(1858年),“步瀛齋”在前門外大柵欄開業(yè),創(chuàng)辦人李姓(另說為李姓官員),人稱李掌柜。據(jù)傳開業(yè)之初,店鋪門楣上懸掛的牌匾為李掌柜本人所書,但他對自己的字不大滿意,所以想請一位書法名家題寫匾額,以為店鋪增光添彩。想來想去,想到了道光年進士、左都御史毛昶熙。
毛昶熙所題“步瀛齋”牌匾毀于“文革”之中,隨后“步瀛齋”也被改為“工農兵鞋店”,后又稱“東升鞋店”,直到1983年才恢復“步瀛齋”這個老字號。此時毛昶熙所題匾額已不復存在,所以特請清道光皇帝之曾孫、著名書法家溥雪齋榜書了一塊金字牌匾,懸掛于店門之上。
毛昶熙不但是朝廷高官,而且是著名書法家,其字豐神俊逸,神韻十足。但請他題字可謂一字難求,因為他從不輕易留墨題字。他曾給自己規(guī)定了“三不留原則”:一不留墨跡,二不留文稿,三不留錢財。只允許“鋪墻壁上留兩個時辰”,“書不過兩時,文不過一季,皆焚之于爐”。
怎樣才能得到這位書法名家的墨寶呢?李掌柜琢磨了許久。后來得知,毛昶熙是個大孝子,對母親姜氏是百依百順,唯聽是從。而這姜氏是“麻臉大腳”,穿的鞋子特別大,一般鞋店里沒有賣的,所以毛昶熙為母親穿鞋之事頗費心思。由此,李掌柜計上心來,幾經(jīng)周折,終于找到了姜氏所穿鞋子的尺碼,然后令店里的伙計精心制作。
從此,時不長的店里伙計就往毛府上送一雙新鞋。立春時節(jié)送緞子面的繡花布鞋,立冬之前送“棉花簍”(也稱大云棉鞋),快過年了送上兩雙嶄新的“千層底”。每雙鞋都是用料考究,做工精細,外觀漂亮,老太太一穿,不但合腳兒,還特別舒適,深得姜氏的歡心。
轉眼一年過去,“步瀛齋”的伙計往毛府上送了十幾雙新鞋,且分文不取,甚至連店鋪的字號也不說。老太太實在過意不去,便說道:“我是無功受祿,不能再穿你們的鞋了。”這時伙計才說出是前門大柵欄“步瀛齋”鞋店掌柜子送的,不為別的,只求毛大人為小店題寫一塊牌匾。老太太見這伙計說的特別誠懇,便隨聲言道:“三日之后來取即可!”
第二天老太太便叫兒子毛昶熙為“步瀛齋”題寫匾額,雖然他有“三不留原則”,但他恪守“百善孝為先,孝以順為重”之古訓,對母親的吩咐歷來是唯聽是從。于是連忙將宣紙鋪于桌案之上,隨即拿起足尺湖筆,蘸飽松煙徽墨,題寫了“步瀛齋”三個大字。不久,毛昶熙題寫的匾額便懸掛于“步瀛齋”鞋店門楣之上。
百余年后,毛昶熙所題“步瀛齋”牌匾毀于“文革”之中,隨后“步瀛齋”也被改為“工農兵鞋店”,后又稱“東升鞋店”,直到1983年才恢復“步瀛齋”這個老字號。此時毛昶熙所題匾額已不復存在,所以特請清道光皇帝之曾孫、著名書法家溥雪齋榜書了一塊金字牌匾,懸掛于店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