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南省沁陽市區一處不起眼的居民群落里,記者訪問了不起眼的“朱載堉紀念館”,了解這位被民間被譽為“布衣王爺”的科學、藝術巨人,并感受這個在世界歷史文化名人中與祖沖之、張衡等一起交相輝映的“巨星”別樣風采。
朱載堉,生于1536年,卒于1611年,字伯勤,號句曲山人,青年時自號“狂生”、“山陽酒狂仙客”,又稱“端靖世子”,明代著名的律學家、歷學家、音樂家。有“律圣”之稱的朱載堉出生于懷慶(今河南沁陽),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明成祖朱棣的第八世孫,明仁宗朱高熾的第七代孫,鄭藩王族嫡世。早年即從外舅祖何瑭學習天文、算術等學問,因不平其父獲罪被關,筑室獨處十九年,直到1567年,其父被赦免,他才愿意入宮。
1591年,鄭王朱厚烷去世,作為長子的朱載堉本該繼承王位,他卻七疏讓國,辭爵歸里,潛心著書。其著作有《樂律全書》、《律呂正論》、《律呂質疑辨惑》、《嘉量算經》、《律呂精義》、《律歷融通》、《算學新說》、《瑟譜》等。
走進“朱載堉紀念館”,很容易被他的雕像吸引,這是一尊朱載堉眼珠瞟向右上方神情的雕像,講解人員介紹,這是說明他正在思考。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王爺”,究竟思考了多少問題。觀內的一段話,讓我們對朱載堉有了更多的感觸。
這段話是:人類的文化史上曾經產生過多少巨星?朱載堉在仰望星斗的時候,天上有他晝夜揣摩的世界,地上也有他探究不盡的文化寶藏,他透過無垠的天空,窮索自然天成之理,又超越時空,去還復被歪曲的歷史真實,從而鐫刻出永不磨滅的偉大詩篇,今天在這片熱土上,生命的奇跡仍在延續這,豐潤的沃土和昌盛的國運使人們在仰望這顆巨星的同時,更激起人們去探究宇宙奧秘的熱情與勇氣。朱載堉紀念館僅僅擷取了這位科學與藝術巨人的一絲星光,去照亮深邃無際的科學星空和絢麗多彩的藝術殿堂。
據介紹,朱載堉的一生共著有《樂律全書》四十卷、《嘉量算經》三卷、《律歷融通》四卷、《音義》一卷、《萬年歷》一卷、《萬年歷備考》二卷、《歷學新說》二卷等,內容涉及音樂、天文、歷法、數學、舞蹈、文學等,是一個可以與李時珍、宋應星、徐光啟、徐霞客齊名的重量級科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大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據英人李約瑟博士評價,早在萬歷十二年,朱載堉就已經證明了勻律音階的音程可以取為二的十二次方根(即十二平均律),比歐洲人提前了數十年。這一發現徹底解決了困擾人們千年的難題,是音樂史上的重大事件。現代樂器的制造都是用十二平均律來定音的。
歐洲人在贊嘆并實踐朱載堉的發明,而在朱載堉的故鄉中國,他的學術創造卻被束之高閣。在沉睡了四百多年之后,盡管朱載堉被重新認識和研究,但他仍然躺在學者的書房里。翻開任何一本歷史教科書,無論是小學的或是中學的,很容易看到李時珍、宋應星、徐光啟、徐霞客的成就,卻難發現朱載堉的名字。正如李約瑟博士所說:“這真是不可思議的諷刺”。
“朱載堉在國內被忽視,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第一是因為當時他的先進思維沖擊了當時的天文、歷法等,被認為是大逆不道之舉;第二是因為乾隆皇帝不贊成他的這些成就,因此這些技術被忽視了。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外國人提出要來祭拜朱載堉,我國才開始尋找這位巨人的生平、遺跡等,造成了墻內開花墻外香。盡管朱載堉的研究等被稱為‘不可思的諷刺’,但近年來的不斷努力,已經有了不少成就。希望越來越多的人來了解朱載堉,研究朱載堉,讓這個歷史科學藝術巨星不再落寞……”該紀念館工作人員表示。作者:程明輝 時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