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陜縣職高原校長陳寶禹在保護、收集張茅古鎮文物古碑中,在張茅鄉后崖村東隴海路道北意外地發現了明朝陜州著名理學家王以悟撰寫的《陜州東張茅鎮巽峰禱祠記》碑刻。
王以悟,字惺所,明朝陜州張茅鎮人。他拜理學大儒孟化鯉為師長達20年,深得儒學要義,被譽為“洛西儒宗”。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王以悟考中進士,歷任邢臺知縣、兵部兵備主事、山西布政使右參政前兵部郎中等。后告老還鄉,在陜州建書院,興教育,賦詩詞。
《陜州東張茅鎮巽峰禱祠記》碑石為青石質,身首一體,碑首半圓,碑刻高192厘米、寬67厘米、厚18厘米。碑額為圭形,額題篆書“禱祠碑記”四個大字。碑體基本完整,上書“萬歷二十七年歲在己亥夏陸月吉日立”等字樣。此碑應為公元1599年6月所立,距今已411年。
碑文的大意是,王以悟之侄王爾恕死后5年,其子王伯貞也相繼死去。王爾恕的弟弟王爾慈害怕厄運也降臨到自己頭上,就聯合其內弟等人,在巽峰上建一禱祠,以求平安,并請求其叔王以悟撰寫碑文。王以悟繼承儒家不信鬼神的傳統,認為做人當“孝弟為先,忠信為本”,而建禱祠祈禱敬神,不免會“搖蕩人心,敗壞風俗”。于是,建祠者接受了他的觀點,將此事一并寫入碑文中。
該碑刻的發現,對于研究明朝陜州歷史名人王以悟及其思想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