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焦二十五載 編外“講解員”講述焦裕祿
2014/5/15 10:09:4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4月23日,暮春時節,豫東平原上的蘭考,風吹麥浪,綠波萬頃,桐花飄香,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人們,絡繹不絕地涌向蘭考。街道中心環島的焦裕祿雕像,仍然是人們熟悉的身姿,披著上衣,親和樸實。
走進焦裕祿紀念館、焦桐、焦陵等紀念園地,悼念焦裕祿的人們或者認真地聽著講解,或者專心地做著筆記,撫物思人,感懷良久。
聽說我們要找焦裕祿陵園的功勛“講解員”李國慶,紀念園的負責人把我們帶到了2公里外的一條小街道,大家一起走進蘭考西街的一個普通小院。
耄耋老人的“焦裕祿”情結
推開紅色的大門,小院整潔,一輛小輪人力三輪車迎著門停放著,旁邊一只狗狂吠不停。小院不大,但生活氣息很濃。堂屋三面墻壁滿滿地懸掛著書法作品,“蘭考人民萬代紅,裕祿精神千秋頌”、“改革開放亮神州,裕祿光輝照蘭考”等,楷書、行書、隸書、仿宋體,件件作品都透著一種樸實生活態度和深厚書法功力,最后的落款都是“李國慶”?梢钥闯鑫葑拥闹魅藢乖5摼竦膱讨非。書法作品的旁邊還懸掛著幾組照片,都是一名老者在焦裕祿墓前給黨和國家領導人做講解的畫面。
“家里有病人,所以亂七八糟的,你們自己找地方坐下吧。”一位老者從里屋迎出來,操著地道的蘭考話,熱情地招呼著。這位老者背微駝,頭發稀疏,但聲如洪鐘,精神矍鑠,他就是李國慶。
“我今年83歲了,耳朵、眼睛都還好使,只是走路有些不太穩了,所以門口的人力三輪車就是我的雙腿,有這輛三輪車,我就得不停地運動,既鍛煉了身體,還宣傳了焦裕祿。”李國慶十分樂觀地向記者介紹。
一手好字與焦裕祿結緣
“先介紹一下我自己吧,我名叫李培德,蘭考人,1931年出生,報考中學時改名李國慶。焦裕祿雖然在蘭考只有475天,但足跡遍布各個鄉村,下鄉對焦書記來講,可以說是家常便飯。他來蘭考時,我只是縣總工會的一名普通干部,并沒有經常跟焦書記下鄉,所以與他接觸也不算多。”李國慶老人很坦誠地講道。
“焦書記的故事,開始我只是聽說,你說我說大家說。真正與焦書記結緣,是因為我的一手好字,特別是仿宋字,大家一致認可。上個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蘭考16個鄉鎮的牌匾都是我寫的,縣里開大會的橫幅也都是我寫的。焦書記去世后,我主要負責給焦書記辦展覽。因為一塊塊展板,讓我與焦書記結緣。直到現在,50年過去了,焦書記的事跡,歷歷在目,我三天三夜也講不完。”老人家坐在一把藤椅上,微風吹拂,講話帶著手勢,又形象又生動,把一群記者的思緒帶到了焦裕祿歲月。
“總結一下我這一輩子,我認為就是干了兩年事,一是寫字,二是頌焦。寫字就不用說了,字讓我修身,讓我養性,讓我健康,更重要的是讓我走近了焦裕祿。屋里這些字從行楷隸草,到仿宋,內容上都離不開焦裕祿。現在焦裕祿墓碑兩側董必武、郭沫若的詩詞就是我書寫的。頌焦方面我主要辦了三件事,一是11次辦焦裕祿展覽。二是為焦裕祿設計修墓。三是做焦裕祿精神義務講解員。我不會說普通話,全是用蘭考方言土語,把焦裕祿活生生地擺在群眾面前,總有說不完的故事。”聽著李國慶老人的講述,真正是一種享受,思路清晰,娓娓道來,入腦入心。
焦陵的49塊石頭
聊起紀念焦裕祿,李國慶首先向記者回憶起焦陵49塊石頭的故事。“1966年,焦裕祿墓從鄭州遷到蘭考,開始是水泥立面。1968年,我主持設計重修焦裕祿墓,為了完成這個任務,我們先后參觀了北京八寶山任弼時、瞿秋白墓,石家莊白求恩墓和泰山的馮玉祥墓,才綜合設計出了焦書記的墓。”
“說起修墓,我就不得不講一下焦裕祿墓的49塊石頭:壓面石14塊,月臺石6塊,基蓋石11塊,攔板石14塊,基碑石4塊。為什么用49塊石頭?是天意巧合嗎?我認為不是,49對于中國來講,本來就是一個吉祥的數字,1949年我們的新中國成立,去年焦裕祿去世49年,全國掀起學習焦裕祿的新熱潮。”李國慶老人介紹道。
焦裕祿的墓碑是從哪里買來的?怎么運來的?花了多少錢?李國慶老人向我們揭開了秘密。“墓碑是從河北省曲陽縣夕陽平大理石廠和北京市房山縣南尚樂公社石富大隊買來的,這些石頭一共花了300多元,用火車運來的,聽說是毛主席的好學生焦裕祿的碑料,鐵路部門特別配合,才兩天時間就運到蘭考來了。”(原標題:獨家:頌焦二十五載 編外“講解員”講述焦裕祿)作者:劉靜沙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大河網(201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