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載,唐朝,鄢陵已有大面積的植物園林栽培;宋朝,皇家的御花園已經落戶鄢陵;明朝時,以縣城為中心,形成了方圓數十里的花卉栽培區域,時人稱鄢陵為“花都”。清代,鄢陵花卉行銷國內各大都市,鄢陵時有“花縣”之稱。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當地花卉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很多名貴花木被砍掉了,不少引人入勝的植物造型給拔光了。昔日“花都”,幾成“廢都”。
改革開放后,鄢陵花卉迎來了新的春天。
1980年,以姚家村、靳莊、西許村等傳統花木種植村為重點,涌現了一批種花專業戶、聯合體。1999年,鄢陵更正式提出了“依花富縣、以花名縣”的發展戰略,鄢陵花木重新春色似海、名動天下。
如今,鄢陵花木在河南綠化市場的占有率已達85%,在西北、東北、華北等地占有率達45%,在全國綠化工程的市場占有率達15%。
“中國花木第一縣”實至名歸。
升級:從“分散”到“集約”
鄢陵人的發展目光,并沒有在“中國花木第一縣”的光環中迷失。
他們清醒地認識到:鄢陵花木紅火,卻是建立在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基礎上,并沒有真正實現規模化生產;產業鏈條短,主打品牌少,企業個頭小,鮮切花生產、種苗繁育等收益較高的項目起步晚……
2007年,鄢陵縣提出了“二次創業”的口號,著力推進花木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當年底,現代名優花木科技園區項目啟動。截至目前,園區共流轉土地11.5萬畝,累計投資67億元,已有183家企業落戶,成為引領花木產業提檔升級的“航空母艦”。
調整產業結構、打造花木產業升級版,使鄢陵花木越發生機盎然、氣象萬千——
科研升級。先后與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20多家院校、科研單位合作,組建了10多個研發中心,完成了一大批名優花木新品種的選育和快繁技術。
產品換代。名優花木身價倍增,鮮切花產品漂洋過海,遠銷俄羅斯、泰國、日本等國,供不應求……
從“分散”到“集約”,從“量”的增長到“質”的飛躍,鄢陵花木,花彌繁,香益遠。
跨越:從“賣花”到“賣景”
花木為鄢陵帶來的,絕不僅僅是一個特色產業的興盛。不少人斷言,鄢陵現在值錢的不僅是花木,更是生態。
此言不虛。目前,鄢陵縣森林覆蓋率已達50%,花木主產區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全年空氣質量Ⅱ級以上的天數達到330天,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1.6萬個,達到了國家優質空氣質量標準。
以花為媒,鄢陵連續舉辦了13屆中原花木交易博覽會,帶動鄢陵每年承接各類會議活動600多場次。去年,鄢陵縣共接待游客39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4.5億元。
兩年前,鄢陵縣委書記袁寶根在河南日報撰文,暢談他心目中的鄢陵:未來的鄢陵什么樣?一個花木滿眼、空氣清新的現代田園生態縣,一個令人向往的休閑旅游度假區。那里,幸福像花兒一樣綻放。
“生態立縣”,“以花木改善生態、以生態承載旅游、以旅游激活三產”,他心目中的鄢陵,已近在眼前。
(原標題:鄢陵花木美天下)作者:董學彥 樊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