騾的名稱的由來
2015/12/2 10:45:3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騾子是農業運輸中一種十分得力的役畜。但它并不是一個單獨存在的畜種,因為騾是馬和驢兩種不同的牲畜交配而生下來的雜種。它本身不能繁殖后代。騾有兩種:馬父驢母交配生下的叫驢騾,古代稱為“”;驢父馬母生下的叫馬騾,古代稱為“騾”。我國養騾,有悠久的歷史。然而,它作為耕畜之被廣泛運用于農業生產,卻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時期。據明末清初的顧炎武在他的《日知錄》里記載:“自秦以上,傳說無言驢者,雖有而非人家之常畜也。”上古時代,我國內地農戶沒有驢,當然更沒有騾。最初的騾子,來自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根據古農學家們的研究,騾子從邊疆引入內地,大約始于3000年以前的商湯時代。那時候,西北少數民族以騾子為“貢品”,獻給帝王將相當作珍貴異獸來玩賞。到了戰國末年,騾子雖比以前多了一些,但仍屬皇家玩物。漢代陸賈的《新語》里說:“驢、騾、駝、珊瑚、翠玉……出生水藏,擇地而居。”由此可知,在漢代初年,騾子的身價,可和珊瑚之類的珍品媲美。漢以后,內地的騾子多了起來,但當時人們還沒有把它生產能力挖掘出來。直到南北朝,西北少數民族帶來了大量的驢騾,內地農區人民逐漸掌握了馬配驢或驢配馬繁殖騾子的方法和飼養知識,才把它列為馬屬之類的牲畜,廣泛地用于耕運。到了唐朝,便在陜西一帶設立了繁殖驢騾的牧場,騾子的足跡幾乎遍及全國。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新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