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的由來
2015/12/2 10:50:05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雞,古稱德禽,又名燭夜。它在家禽中雖屬小個子,但卻是“元老”之一。自古以來,人們對雞都是深懷好感的。清人陳洖子在《花鏡》一書中,對雞作了高度的評價,說雞具有“五德:首頂冠,文也,三足搏距,武也;見敵即斗,勇也;遇食呼群,仁也;守夜有時,信也。”家雞的祖先叫原雞。原雞身輕能飛。雄雞喜歡棲息在樹上啼唱,分布于南亞次大陸由巴基斯坦往東一直到中南半島,并向南達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我國云南省、廣西省和海南島均有分布。早在6000多年前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也曾發(fā)現(xiàn)雞骨。經(jīng)鑒定屬原雞屬鳥類。說明那時原雞屬鳥類在黃河流域也有分布。把原雞變?yōu)榧译u,是人類利用生物的變異性,按照不同的需要,有目的地選擇馴養(yǎng)的結(jié)果。家雞的馴化,全世界以亞洲為最早,這已是公認的事實,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yǎng)雞的國家之一。過去有人認為,我國的家雞是由印度引進來的,這是錯誤的。除陜西半坡外,在距今4000年前的河南三門峽廟底溝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也發(fā)現(xiàn)了雞的骨骼。此外,我國考古工作者還在湖北省京山縣屈家?guī)X(距今約五千年)發(fā)現(xiàn)陶雞。這說明,我國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開始養(yǎng)雞了。在我國云南、廣西和海南島等地,至今還有原雞的蹤跡,保持野生的習性。所以,應該認為,家雞的起源至少是我國和印度同時各自馴養(yǎng)成功的。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新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