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中華第一龍(2)

2013/11/16 16:28:50 點擊數(shù): 【字體:

  ●名家猜想為帝星

  當黃昏送走天邊最后一抹云霞,一個斑斕的銀河世界便悄然降臨了。

  站在濮陽西水坡水庫的岸邊,徜徉于浩瀚的星空,那身背獵槍的老人,那擺動巨尾的天蝎———神秘而多彩的星空,總在勾起我們的無限遐想。但我們或許并不知道,或不敢相信,我們的祖先對星漢世界的了解其實一點兒也不在我們之下(當然不包括那些傳承歷史開創(chuàng)未來的天文專業(yè)人員)。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nóng)夫之辭也;‘三星在天’,婦人之語也;‘月離于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萬仞之上的星空,是“人間萬姓仰頭看”的作息時間表。“七月流火”之“火”,即“大火”星(心宿二,天蝎座α星),是古人確定季節(jié)更迭的一顆“標準星”,而在我們之中,又有幾人能在天空中找到它的方位,讀懂它所傳遞的信息呢?

  在濮陽,在6500年前,我們的先人就把天空讀了個滾瓜爛熟,創(chuàng)造出人類科學史上的一個奇跡。他們在西水坡45號墓中,以蚌殼擺塑圖像及其獨特的墓穴平面圖,將自己“觀天察地”的成就闡述得美奐絕倫。而今天,我們能發(fā)現(xiàn)并讀懂先人留給我們的這部“天書”,這也該算是一種幸運了。

  1987年秋天西水坡45號墓揭露之時,正值中國殷商國際文化研討會在安陽舉行,有些學者聞訊前往參觀,“均傳為奇覯”,它“新奇獨特,前所未見,確足令人驚詫”。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在《西水坡“龍虎墓”(即西水坡45號墓,記者注)與四象的起源》一文中寫道:“回憶去年(1987年)秋冬,凡接觸到西水坡45號墓材料的人,不管是親自參觀還是看見照片,都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后世長期流傳的青龍、白虎。可是后來,從報上新聞到發(fā)掘簡報,沒有涉及這一點。揣想其原因,似乎不外這樣幾點:一個是墓室外面又有不同的龍、虎及其他動物圖形,而且整個遺址發(fā)掘尚未結(jié)束;另一個是不少人認為青龍、白虎的觀念起源甚晚,甚至說‘是秦漢之后的產(chǎn)物’(中國天文史整理研究小組:《中國天文學史》,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44頁),以之比附史前時期,恐怕太危險了……可是,45號墓蚌殼圖形和青龍、白虎之相似,實在是太明顯了……至于墓主腳下的三角形,方向是正北,我們不妨猜想為帝星(北極星)……”

  但李學勤接著又說,研究上古的課題“不涉于憶想,是很困難的”。

  ●馮時發(fā)現(xiàn)是北斗

  李學勤不愧為中國學界的“北斗”,他的自稱“也許能算作一次小小試探罷”的短文,催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馮時,這個當時剛剛30歲的“不畏龍虎”的“大孩子”道出了驚天動地的學術真諦———“李學勤猜想”被馮時證實,不過對其稍有糾正———45號墓墓主腳下的三角形不是帝星,而是北斗。

  在中國傳統(tǒng)天文學體系中,帝星地位極為重要,但與帝星密切相關的北斗七星,卻終年不沒入地平線,它“斗轉(zhuǎn)星移”,猶如掛在北天的鐘表,北斗斗杓就是那指示時間的表針。在古代,北斗七星一直被作為時間的指示之星。

  以帝星和北斗星為基礎,古人把浩瀚的星空劃為五個宮,就是中宮和東、南、西、北四宮。中宮的主要星象是北斗七星(也稱極星),東西南北四個宮則管轄著二十八宿,又稱“二十八星座”。為了便于識別和記憶,古人將四宮分別想像為一種動物,即東宮像蒼龍,南宮像朱雀,西宮像白虎,北宮像玄武,這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四象”。

  二十八宿在天文學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但學術界有人認為它起源于巴比倫、印度等,有人認為它是中國的特產(chǎn)。夏鼐認為它起源于公元前六到八世紀的中國,但由于缺乏出土實物的證明,一直是信者自信,疑者自疑,難以取得共識。

  難道“四象”真的是漢儒的附會?難道中國二十八宿最早只能上溯到公元前六到八世紀?

  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蓋星圖中左青龍、右白虎與二十八宿的同時出現(xiàn),證明“四象”并非漢代儒家的附會。曾侯乙墓的年代是公元前433年左右,這表明至遲在公元前五世紀初中國就有了完整的二十八宿體系。二十八宿體系的形成需要相當漫長的過程,它的源頭在哪兒?

  1987年,西水坡45號墓被揭露,一位身高1.79米的男性墓主頭南腳北地仰臥于墓中,周圍是三具人殉。特別奇怪的是,在墓主骨架兩旁有用蚌殼擺塑的圖形,東方是龍,身長1.78米,西方是虎,身長1.39米,龍虎頭的朝向均為北,而腿則均向外。墓主的腳下,有一個用蚌殼擺塑而成的三角形,與三角形連在一起的,是兩根人腿骨,腿骨指向東方,指向龍的腦袋。另外,在45號墓室以外的同一層位上,還有兩處用蚌殼擺塑而成的龍、虎、鹿等動物圖形,這兩處圖形和45號墓在同一子午線上。該墓葬的年代,無論從考古地層學上推斷,還是用碳14測定,都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

  “在當時公開發(fā)表的考古簡報繪圖上,墓主的腳下有蚌殼排列而成的三角形,還有兩根腿骨,但照片上為什么沒有人腿骨呢?”這一不太讓人注目的細節(jié)卻惹來馮時的極大關注與猜測,他拜訪當時主持西水坡考古發(fā)掘的孫德萱后得知,由于種種原因,在發(fā)掘西水坡45號墓時出了不少意外,許多極為珍貴的信息丟失了,其中兩根腿骨就不翼而飛。“兩根腿骨找不到了。當時人多,認識也不夠。”孫德萱說起這事遺憾得不得了。

  “沒有證據(jù),就不好意思胡說了。只有龍虎,你硬說這就是四象中的兩象,誰服氣你的說法呀!”馮時說,“要論證墓主腳下的東西是北斗,證死它,就不能沒有這兩根腿骨!”馮時在孫德萱這兒獲得的信息,也算是一種“失而復得”吧。

  ●斗杓為何是人骨

  為什么這兩根腿骨如此重要呢?話還得從頭說起。

  有了這兩根腿骨,墓主腳下的蚌塑三角形和人的兩根腿骨組成的圖案,就是一個明確可視的北斗圖像。蚌塑三角形是斗魁,其東側(cè)橫置的兩根腿骨就是斗杓,唯如此,這個構(gòu)圖才完整起來。

  為什么斗杓用人骨而不用蚌殼呢?《周髀算經(jīng)》中說:“……髀者,股也……髀者,表也。”古人最初認識的影子只能是自己的身影,他們也正是通過對自身影子的認識,最終學會測度日影的。髀是古人測度日影的表,它的本義就是人骨,換句話說,用人骨測影是髀的原始含義。北斗斗杓用人骨來安排,顯示的正是古人觀念中觀測北斗與測度日影的綜合關系———晝測日影而夜察北斗。

  用人骨做北斗斗杓,同時也強調(diào)了以人為犧牲的祭祀含義。6500年前,古人找到了北天極,并把它看做宇宙的中心去崇拜,而以人為犧牲是古人崇拜北斗、臣服大自然的最好方式。而這種臣服,則是“天子”、“天朝”等觀念的源頭———“斗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鄉(xiāng)。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jié)度,定諸紀,皆系于斗。”(《史記·天官書》)文中的帝,顯然是天帝,而人間的帝王是天帝的代表,兩帝之間通過“天垂象”、“巫祝(信使)”往來溝通。

  回首望,再看那“中華第一龍”薈萃于斯,西水坡45號墓何其壯哉!

  在司馬遷看來,斗是宇宙運行的中心點,斗也可能是6500年前的天極———天極也稱太極,從八卦的發(fā)展程序看,太極生兩儀……西水坡45號墓的龍虎無疑是兩儀,兩儀的產(chǎn)生說明當時人們在方位上已能分清東(朝)西(夕)、在季節(jié)上已有春與秋、在空間上已有天與地的概念,但在6500年前那個仰韶文化時代,“四象”是否已經(jīng)形成?

  再揭去一層神秘的薄紗,你將驚奇地發(fā)現(xiàn)濮陽西水坡45號墓向我們展示的答案是何等的令人稱奇!

  濮出圖,龍吟虎嘯動天下

  1998年盛夏,著名考古專家、北京大學教授鄒衡在看完濮陽西水坡考古發(fā)掘后,激動地對主持該工地發(fā)掘工作的孫德萱高聲大叫:“老孫,拿紙來!”就這樣,鄒衡“一氣之下”把“中華文明淵源有自,龍虎俱在鐵證如山”宣泄在空空如也的白紙上。

  在西水坡考古發(fā)掘之前,中國殷商以上的天文學曾被中國的“疑古派”和外國的“疑中派”視為一張白紙,特別是外國的“疑中派”總是尋找各種借口,強調(diào)中國文化自西而來,認為咱們最傳統(tǒng)的“四象二十八宿”也是從印度、巴比倫或埃及“偷”來的。

  濮陽西水坡45號墓墓穴平面圖被確認為天文圖后,這些人再不胡說八道了。如今,“濮陽天文圖”已被載入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盧嘉錫總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天文學卷》第一章第一節(jié),在該書上,這“新的一頁”卻寫了7頁。“濮陽天文圖”讓中國天文可考的歷史一下子提前3500多年,它比之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在埃及金字塔內(nèi)發(fā)現(xiàn)的天文圖還要早2000多年。

  “濮陽天文圖”的橫空出世,是震動世界的大發(fā)現(xiàn)。它也同時告訴我們和世界:現(xiàn)在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但遠古時代的中國是在離開世界的情況下獨立發(fā)展起來的。

  ●北京調(diào)走“第一龍”

  西水坡出土的三組蚌塑圖如今靜靜地躺在濮陽市戚城公園(景區(qū))專門為其建造的“中華第一龍”展廳里,而在西水坡發(fā)掘的瓶瓶罐罐、人頭蚌殼則堆滿濮陽市博物館的倉庫,孫德萱和北京大學的博士后,還有這兒的工作人員目前還在整理研究這些不會說話的資料,并企盼它們有一天能“開口說話”。

  現(xiàn)在到西伯坡水庫邊尋找遺跡的人,只能看到一片汪洋。

  “這兒的西水坡45號龍虎墓是復制品,是我做的,河南博物院的那個缺人的龍虎圖案,也是我親手復制的,真品被國家博物院(原中國歷史博物館)調(diào)到了北京。”孫德萱對記者說,“198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著名考古學家俞偉超找我談話,說‘老孫,我如果把你的三組(蚌塑圖)都調(diào)走,不近情理,我只調(diào)你一組,你還有兩組,比我的還多一組呀!再說,我這兒是代表國家的,不能沒有它,它在這兒也總能宣傳你濮陽呀!’”孫德萱想軟硬不吃,省文物局也一直說“不送!不送!”他接著說:“后來國家文物局給省里(文物局)下最后通牒,說‘你不送,中央領導來審查展覽時,我就給你空天窗。’”無奈,只好把它送到了北京。

  孫德萱說,他很傷心,從此再沒有進過國家博物館的大門,也再沒有與他發(fā)掘的“中華第一龍”見上一面。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省政府門戶網(wǎng)站 2006-08-11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浴血幽地雞公山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迷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