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中華第一龍(3)

2013/11/16 16:28:50 點擊數: 【字體:

  但他很快又找回了喜悅,“反正我這兒的也不能說是贗品,它是用當時從西水坡出土的蚌殼擺塑的,貨真價實呀!現在哪兒要展出蚌塑圖,我扛著蚌殼就走,到那里現擺,沒有問題,那個蚌殼是反是正、是大是小,我了然于胸。再者,它國家博物館調走了我的‘第一龍’,卻調不走我的信息,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馮時,雖守著國家博物院,卻老到濮陽跑,來了解情況,收集信息進行研究。”

  馮時找到北斗后,本來孤立的龍虎圖像由于北斗的存在,就只能做星象解釋———二象北斗星象圖就這樣被證死了。

  45號墓虎的腹下有一堆散亂的蚌殼,而其他位置卻沒有任何零亂的情況。在1978年湖北出土的曾侯乙墓漆箱蓋星象圖中,虎的腹下也有一個類似于此的零亂圖像,這一目前還不能破解的神秘線索把兩個相差4000年的圖像緊密地連在一起,也就是說,西水坡45號墓的圖形和曾侯乙墓漆箱蓋的圖形所反映的內容應是完全一樣的。既然人們對曾侯乙墓漆箱蓋星象圖沒有疑問,那45號墓的圖形也不可能有第二種解釋,它也因此成為馮時確定45號墓是星象圖的最有力的旁證———孤證往往是可以說三道四的,而這時,旁證就會顯示出自己的力量。

  “二象北斗星象圖”確定了,但那時的天與地又該是什么樣子的呢?答案還在45號墓!

  ●“天圓地方”此處來

  45號墓墓穴平面圖上(南)圓下(北)方,該平面圖與被稱為中國算學之首的《周髀算經》中所載的蓋天說理論驚人地吻合。依據蓋天說理論推演出蓋天圖的,是中國數學史和中國天文學史研究領域的奠基人之一錢寶琮先生。看到這個墓穴,人們就會聯想到中國傳統的“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盤”的蓋天思想,即“天圓地方說”。馮時的研究證實,中國傳統的蓋天思想源遠流長,至少可以追溯到6500年前。

  45號墓除去龍虎蚌塑布列的形象外,還有3具人殉,這種情況在同一時期的墓葬中還是第一次見到。科學家們鑒定人殉的年齡后獲知,他們都屬于12~16歲的男女少年,且頭部有刀砍的痕跡,屬非正常死亡。

  3具人殉沒有被集中擺放在墓穴北部比較空曠的地帶,而是分別置于東、西、北3面,東、西兩具人殉位于東、西墓壁兩處凸起的類似壁龕的地帶,北面的人殉在北壁方龕內也是特意斜置,形成一個角度。研究表明,墓穴的形狀代表了二分(春分和秋分)日和冬至日太陽的運行軌道,而東、西兩具人殉的頭部恰好分別位于二分日日出與日落的位置,而北面一具人殉的頭部正好指向濮陽冬至日太陽初升的地方,且相當準確。

  這些事實促使馮時不得不將該墓穴這一奇異現象與《尚書·堯典》的記載加以聯系。在這部書里,古人當時已有一個很完整的觀念,認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由四位天文官分別掌管著,即所謂的“分至四神”。如此說來,那么該墓中的3個孩子就是分別象征司掌春分、秋分和冬至的神了。

  在45號墓正南20米、45米處,還分別出土有同屬在45號墓主人的兩組依次被編為2號和3號的蚌塑遺跡。2號遺跡中有蚌龍、蚌虎、蚌鳥、蚌麒麟(一說是鹿)4圖像,3號遺跡中有蚌人騎龍、蚌虎等。在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盧嘉錫總主編、中國科學院科技史研究所研究員、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成員陳美東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天文學卷》中,第一章第一節就是《濮陽龍虎北斗圖與龍虎鳥麟四象圖及其授時功能》。《中國科學技術史·天文學卷》中說:“龍、虎、鳥、麒麟4圖像匹配出現實非偶然,特別是考慮到后世龍、虎、鳥、麒麟四象系統的存在,有理由認為它們應是該四象系統的早期圖像。”濮陽西水坡6500年前的蚌塑天文圖,比埃及金字塔中的天文圖早2000多年,比巴比倫的界標天文圖早3000余年。因此,無論是從文獻學和考古學上,我們的天文學都是世界古天文史上最先進的。

  說到圖像,古人一直把它看得比文字重要,成語“左圖右史”就是明證。把圖像看得比文字重要是古人深知圖像來之不易,成一幅圖畫比做一篇文章更難,河圖洛書如斯,先天后天八卦亦如斯。諸葛亮“功蓋三分國”,卻“名成八陣圖”,《出師表》寫得不賴,卻讓他不能成為絕冠三國的智者名家。中國最偉大的繪畫作品,如《女史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五牛圖》、《清明上河圖》等,也無不以圖自稱,由是可見古人對圖的頂禮膜拜。著名天文學家伊世同研究員認為,從圖像來之不易的角度看,6500年前的星象體系起碼要有萬年前的培育環境,如此才可能生根發芽,他認為濮陽天文圖可謂“萬歲星象”。

  濮陽蚌塑天文圖的出土,提供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公元前4500年前發生過的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比如古人對天有多么精確的認識,那時的原始宗教可能有一個多么發達的狀況,所有這一切,只是一些很具體的認識。“我覺得更重要的一點是它建立了一個什么,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古代社會的知識背景———當時的人已經有這么高深的知識了,這就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知識背景,我們以后再去探討什么東西,必須要在這個背景下去探討。”馮時一再強調這個知識背景的重要性。

  ●“夏神”可憐被截肢

  話說回去,既然春分、秋分和冬至之神都被我們發現并確認了,四象的存在也被權威人士予以認可,那司掌夏至的神,即南方之神在哪兒呢?

  他安息在45號墓的正南,在3組蚌殼塑像正南的31號墓中———不過,這個孩子雖貴為夏至之神,卻很不幸,他的兩根腿骨被截下來做了北斗的斗杓,被安置在45號墓主人的腳下。31號墓的墓穴,就是按這個孩子被截肢后的長度挖的,這說明北斗的斗杓只能是他的腿骨,而不可能是別人的。不幸的是,我們對不起這個失去雙腿的孩子,在考古發掘中,腿骨不知道被清理到哪兒去了。要想把北斗斗杓就是他的“犧牲”證死,已經很難了。本來現代科學很好解決的小問題,因為當時的疏漏,給我們留下永遠的遺憾。

  但這個孩子,45號墓墓主人的人殉,為什么沒有葬于45號墓呢?

  “墓中主人要騎龍升天,這孩子、也就是夏至之神,不能擋了主人路,所以被葬在2、3號蚌塑遺跡的南邊。按我的理解,他葬埋的地方在南天之上,這兒也該是夏至之神管轄的地盤。”這是孫德萱的解釋。但墓主人是怎么騎龍升天的呢?

  人騎龍,傳說活在古墓中

  我們河南人最愛聽、也最常說“中”,但“中”字何來?

  這還得從那個可憐的孩子,也就是殉葬45號墓主人的夏至之神說起。他身、腿分離,為不影響主人升天,他身葬遠離主人的31號墓,腿骨卻被安排在主人的腳下成為北斗斗杓。腿骨在這兒代表的是“表”,即測量日影、計算時間的工具,而在古代“表”就是“中”,“中”就是“表”,它是最早的一種天文學儀器,所以現在我們還在把計時工具叫做“鐘表”。

  這孩子的腿骨,就是我們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中”,我們常說的“中”,與中原、中州、中國、中華民族的“中”,就該是它了!

  《論語》上講,帝堯當時禪位給舜的時候就說了這么一句話:“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什么意思?就是天時和歷法必須由你親自來掌握,你要好好地把握住你手里的這個圭表———“中”。甲骨文里關于立中的記載,就是立表測影。

  那個孩子的腿骨立起來,太陽從東方升起到西方落下,畫出的影子與側影的腿骨構成的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字———《現代漢語詞典》沒有這一解釋,看來,河南人常說的“中”字,真是老掉牙了!

  歷史是傳承的,我們今天最愛聽、也最常說“中”,又何嘗不是數千年文化的積淀呢。

  ●“乘龍升天”非虛造

  帝堯禪位給舜時交代“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這事,猶如美國總統就職演講時手按《圣經》般莊重而神圣,是代代相傳的。《大戴禮記·五帝德》說:“(帝嚳)春夏乘龍,秋冬乘馬……執中而獲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順。”看看,我們常說的“中”真“中”———手里執了“中”,就有了天下。

  最早的天文學是一種政治天文學,它實際上就是一種政治統治術,天文學的官營性質也是早期天文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執中而獲天下,這“中”是天文,人人拿出一個赤誠的心,以“忠”護衛天子,這就是人文了。“天人關系問題實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問題。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很多方面都是可以追溯到天文學的,天文學實際上可以被看做中國文化的一個淵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馮時說。

  所謂天文,就是指天上的花紋,天上的圖像,也就是星象。有了天上的花紋,才有了人間的“花紋”———人文,有了對天的崇拜和祭祀,才有了帝王———人間的天子。人類擺脫原始狩獵采集進入到農業文明后,天象知識就成為搞好生產的前提,這也許就是最原始的天人合一。沒有天文學的民族不會是發達的民族,而在那時,掌握天文學實際上也是取得統治地位的條件———誰能夠把歷法授予人民,誰就能成為人民的領袖。

  當時天文掌握在巫的手里。在甲骨文里,兩個矩尺疊合起來就是巫,矩尺既可畫方也可做圓,方是地,圓就是天,這是古人的原始思維,掌握著矩尺(后來又有了規)就是掌握著天地。當時的巫和現在的巫是不同的,在當時他是人群中最有知識、最有學問的人,是當時的知識分子。在東漢時期的畫像中,伏羲手里拿著的就是矩尺,女媧手里拿的則是規尺,在那時,他們被看做我們的始祖。

  商湯既是天子又是大巫。湯取得天下后,天大旱,莊稼絕收,他于是就要以身殉職,站在大火上燒了自己,“以身為犧牲”與天溝通。巫就是這樣一個承天接地的角色。后來,天子和巫相分離,但天子不能和上天直接聯系了,他必須通過巫傳遞信息。

  令世人震驚的濮陽西水坡45號墓遺址的發現,是中國文物考古工作者的極大幸運,它為我們探索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問題提供了嶄新的材料———45號墓墓主就是一個承天接地的大巫兼天子(部落酋長),他乘龍來往于天地之間———45號墓出土的第3組蚌塑就有墓主乘龍的擺塑圖像,旁邊還有一只蚌塑虎。

  《史記·封禪書》借齊國術士公孫卿之口,講述了黃帝乘龍升天的神秘傳說:“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70余人,龍乃上去(天)……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

  齊國術士講的這個故事,歷來是不被正統史家所采信的,人們還因此而猜度:偉大的司馬遷怎么會在一個術士面前犯了糊涂?45號墓第3組蚌塑乘龍圖像的出土,讓我們相信在那個時代,大巫兼天子是確實能乘龍升天的。黃帝乘龍升天是中國最早的乘龍升天的傳說,它雖然神秘,但卻是個不死的傳說,它并不是術士胡編亂造的,而司馬遷敢于采用這一傳說,說明司馬遷確實偉大而不凡。人騎龍蚌塑的出土告訴我們,中國傳說時代里的許多傳說并非向壁虛造,并非全不可信,它至少有歷史的影子。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省政府門戶網站 2006-08-11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浴血幽地雞公山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