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何葬伊川:范仲淹墓園歷史之謎
2014/5/22 10:44:4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真是慚愧!寫了半年多的“厚重河南”,竟不知道伊川有如此豐厚的文化遺跡。臨來采訪時我還在抱怨,伊川除了杜康還有誰?沒想到一到目的地,當地同志就給我上了一課:縣城西郊的白虎山下是“二程”的墓園,“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思想統治了中國800年,就是程顥、程頤這哥兒倆的杰作;城南七八公里的平等村里有邵夫子墳,邵夫子名叫邵雍,是和“二程”同一時期的理學家,他更是易學大師,應該是中國算命先生的老祖宗;離邵雍墓不遠處,是被后人譽為“中國第一名相”的商代伊尹的墓地。此外,開五代紛爭的朱溫、唐代三朝宰相姚崇、詩人賈島等十幾位歷史名人都選擇伊川作為自己的最后歸宿。而那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文正公也葬在這里。
讀過初中的中國人都能脫口而出這句“先憂后樂”的千古名言,但知道范仲淹墓地在河南伊川的人卻寥寥無幾。出縣城向東17公里,有一村,名叫許營,村北500米就是范園。拜謁范園正值麥收時節,遠遠望去,大片金黃色的麥田中一叢翠綠點綴其間,那就是范園了。
寫“厚重河南”,少不了要經?磯炘L墓,時間長了,我多多少少也能看出些門道來,這里絕對是個“風水寶地”:墓園坐北朝南,背靠綿綿萬安山,前臨著潺潺的曲水河,西面可以近望龍門山色,東面能夠遠眺嵩岳少林,果真是氣聚風藏的好地方。同行的翟智高先生對當地民俗文化很有研究,他指著北面連綿不斷的萬安山,笑著說:大山勾了頭,不出王位就封侯!范仲淹的兒子果真后來當了宰相呢。
范仲淹的墓園分前后兩域,南面的前域埋葬著范仲淹和他的母親及其長子范純佑;北面的后域是其次子純仁、三子純禮、四子純粹以及一侄九孫六曾孫和兩個曾孫媳婦的墓冢。公元1031年,范仲淹的母親首葬于此,1052年5月20日,范仲淹病死在徐州,其孤護幃帳還洛,12月被當時的皇帝賜葬在母親身旁。其后子孫先后袱葬。靖康之亂,范氏裔孫紛紛南遷,從此袱葬中斷。據說最初的墓園占地200畝,如今已有一半墾為耕地。
范仲淹是蘇州吳縣(今蘇州市)人,生前從沒有在伊川工作過,又是死在徐州,怎么就將家族墓地選在伊川了呢?這是記者訪問范園遇到的第一個謎。
認祖歸宗
如今在伊川,有成百上千的范氏后裔,其中不乏范仲淹文化的研究者,范章是當地公認的權威,他是范仲淹的第28代孫,退休前在伊川縣公安局工作,如今是洛陽范仲淹研究會的秘書長。60多歲的范老先生身材高大,腰板筆直,看上去像一位脫去戎裝的將軍,但說話卻慢條斯理:“要問文正公當年為什么選擇伊川作為最后歸宿,當然是因為他的母親葬在了這里,可要問他的母親怎么葬在了這里,那可是‘孩子沒娘,說來話長’,還得從他的家世說起……”隨著范老先生娓娓道來,書本上那個虛無縹緲的范文正公漸漸變得有血有肉起來。
據考證,范仲淹是漢代清詔使汝南(今河南郾城)征差范滂的后人,祖籍在今天陜西的彬縣,他的10代祖范履冰在唐朝武則天時期當過宰相,那時舉家遷到長安,后來,他的4代祖,也就是他爺爺的父親,被朝廷任命為浙江麗水縣丞。其間,因為中原戰亂滯留在了南方,范家從此在蘇州吳縣定居下來。范仲淹生前在給他哥哥的信中曾經說過“我本北人,北人淳厚”之類的話。不難看出,范仲淹始終有一種北方的情結。
范家雖然世代為官,但范仲淹的命運卻頗為坎坷。他兩歲的時候,父親在徐州過世,家境從此變得窘困起來。兩年后,母親謝氏帶著他改嫁到了山東長山縣朱文翰家,范仲淹也更名為朱說。童年時的范仲淹學習非?炭,留下了不少動人的故事。據說當年范仲淹在山東長山縣附近的醴泉寺讀書時,經常徹夜不眠,等到僧人們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臥。他每天只用一把米,煮成稀粥,放涼凝固后,用木棍劃成4塊,再掐一點叫作“虀”的野草當菜,早晚各吃兩塊。這就是后人廣為流傳的“劃粥斷虀”的典故。
文正公小的時候和大多數喪父失母寄人籬下的孩子一樣,有著不同尋常的成長經歷。一次他看到朱家兄弟的浪費行為,便好言規勸,朱家兄弟脫口說道:“我花的是朱家的錢,關你什么事?”范仲淹聽了一愣,覺得話中有話,不斷追問下才有人告訴了他的身世。這件事發生后范仲淹變化很大,他從此下定決心獨立生活,并毅然辭別母親到南京(今商丘市)應天府書院求學。
當時,南京留守的兒子也在這里讀書,他看到范仲淹窮得經常吃不上飯,非常同情,就從家里帶一份飯菜給他,沒想到直到飯菜長了毛,范仲淹也沒吃,這個干部子弟很生氣,說范仲淹瞧不起他,文正公解釋說:不是我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已經習慣粗茶淡飯了,如果現在就享受這種豐盛的飯菜,以后還能吃得下粥嗎?
功夫不負有心人,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進士,被任命到現在安徽省廣德縣一帶當了個審理案件的九品小官。從此他把母親接到身邊,贍養侍奉。這個時期,范仲淹作出了其人生中一次重要決定,他回到蘇州要求重歸范氏家族,但遭到家族的拒絕。無奈之下,范仲淹最終作出“只求復姓,別無他寄”的承諾,方才恢復了原來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治孝遷洛
從這段鮮為人知的經歷可以知道文正公后來既沒葬在蘇州也沒有葬在山東的原因了,但為什么會選在伊川呢?
范章老人微微一笑,仍舊是抑揚頓挫的聲調。范仲淹夫人的老家在今天的商丘,范母去世后就先葬在那里。范仲淹守制時,在南京應天府書院講學,其間,他曾到登封的嵩陽書院當過“客座教授”。應天府書院和嵩陽書院都是我國北宋時期的四大書院之一,而當時的范仲淹已經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了,從商丘到登封路過伊川時,范仲淹拜謁了姚崇墓,第一次產生了將母親移葬此地的想法。
姚崇是唐代名相,歷任武則天、睿宗、玄宗3朝宰相。其執政期間,禁止宦官、貴戚干預朝政,禁絕營建佛寺道觀,淘汰僧尼,強令歸農,是后人公認的一個對歷史發展有貢獻的封建官僚。
姚崇墓就在范仲淹墓園東邊三四百米的地方,一片麥田中間,3通墓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我們去的時候,一對農民夫婦正在烈日下收割麥子,他們知道這是唐代姚崇的墓碑,但再問姚崇是誰,他們就不知道了。據說原來墓地規模很大,姚崇和他的母親及其一個曾孫都埋葬在這里,1958年平整土地時,姚氏墓冢被毀,僅留下一通4米多高的神道碑,1983年,姚氏后裔恢復墓冢時,又立了兩塊記錄修復情況的墓碑。
姚崇和范仲淹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姚崇祖籍河南陜縣,其父去世后,母親改嫁到一個姓黃的人家,后來姚崇當了宰相,曾問其母:將來百年以后是否與父親合葬一處,其母回答說:人若有靈,縱隔千里也能相知,人若無靈,即便埋在一起也是枉然。于是后來姚崇就將母親葬在了萬安山下。范仲淹當年就是看了姚崇和他母親的墓以后受到啟發,將自己家族的墓地定在這里的。
除此之外,范章還有其他的證據,范仲淹生前曾幾次向仁宗建議從開封遷都洛陽,他認為洛陽與開封相比,據險可守,更適合作為國都。雖然他的建議最終未被采納,但他對洛陽始終情有獨鐘。
“因為母親改嫁,肯定不能葬在蘇州范家的祖墳里,假如將母親葬在山東,恢復范姓的文正公又不能和母親埋在一起,兩難之下,受到姚崇啟發的范仲淹將母親埋在了伊川。”真不愧是范氏嫡傳的子孫、范仲淹文化研究的專家,范章老人的一番推論有史有據,令人信服。
當地老百姓中間還流傳著賜葬的說法,一種說法是:這里本來是大宋皇帝看中的陵園,后來發現前面的河叫曲水河,不吉利,就賜給了范仲淹;還有一種傳說更離奇,說皇帝的女兒嫁給了范仲淹的兒子,一天,她哭著對父親說,你把我嫁給了范家,他們家窮得連塊墓地都沒有,皇帝當然知道女兒的意圖,就把這塊墓地賜給了范家。據考證,范家根本就沒有這份姻緣,但老百姓似乎不在乎這些,他們每每說到這些浪漫的傳說,總是眉飛色舞,好像親身經歷的一樣。
(原標題:緣何葬伊川:范仲淹墓園歷史之謎)作者:許笑雨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老家河南(200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