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雅俗,共享境心,心遠身遠,心滿身滿。”這便是九蓮山抑或置身九蓮山別樣的感覺。
九蓮山地處輝縣市西北部崇山峻嶺中,山系屬南太行,地域由六條峽谷、一條20余公里的紅巖絕壁構成,內含無數潭、溪、泉、瀑。這里似是與世隔絕,但風光秀麗,風水極佳,是建廟、修道、養身的好去處……九蓮山西邊有始建于唐代的白云寺,東邊有道教圣地紫團巍老爺頂,四周散布著許多大小的廟宇,民間信仰之風十分濃郁。
“八卦山修正果,九蓮臺悟真諦”。九蓮山中有九蓮臺,山下有東蓮、西蓮、中蓮三個自然村,村和東蓮寺、西蓮寺、中蓮后靜宮融混在一起。寺院創建年代雖不可考,但據遺存的斷碣殘碑和民間傳說推斷,至少可以上溯到東漢和盛唐,至明清大道極盛時期。歲月滄桑,過眼煙云。千百年來,生活在太行山深處的山民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幾乎沒有受到現代文明的沖擊,為九蓮山俗神信仰,特別是九蓮帳書的獨特信仰形式的形成和傳承提供了條件。完全可以說,九蓮山區域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九蓮山民間俗神信仰的獨特個性。
九蓮山俗神信仰是以西蓮寺、東蓮寺和后靜宮為中心、燈油盛會為主的民間信仰習俗。
以九蓮山西蓮寺(俗稱“小西天”)為中心,輻射新鄉、安陽、河北邯鄲、山東菏澤、山西晉城、開封等地。西蓮寺傳說始建于漢,擴建于唐。根據考古專家對西蓮寺遺留下來的古代殘碑斷定,該區域的俗神信仰活動則是始于明代。
西蓮寺、東蓮寺和后靜宮,現遺存著不少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的“功德碑”;其中有雍正十一年三月初三《朝謁九蓮老母燈油聖會四季完滿勒石記》碑,乾隆六年二月十四《朝謁九蓮無生老母聖會肆年圓滿碑》,這些碑刻可以表明,九蓮山香火極盛,俗神信仰習俗的香客信眾主要來自當時的衛輝府和彰德府。
九蓮山的廟宇以供奉民間俗神為主。包括“九蓮老母”、“無生老母”、“十二老母”(即把12位女性神位供奉在一個殿堂)等母系神靈以及盤古、三皇等始祖神和創世神,另外還有一些地方化的神靈。九蓮山的俗神供奉,表現了舊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情況下,豫北一帶民眾幻想戰勝各種困難,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民眾為了向神祈福,追求美好愿望,祈求保護,表示虔誠之心,形成了九蓮山特有的民間信仰。主要內容有:燈油圣會以及在圣會和平時的寫帳、哭唱經、點燃祈福令、伺神守神、歌舞等習俗,這些內容現在仍活態地存在于九蓮山上。九蓮老母燈油圣會,把地方俗神九蓮老母女神,推到了九蓮山信仰的至高位置,充分體現了九蓮山以女性俗神為主的信仰特色。
其中,首先要提的就是寫帳的民俗,有“寫帳在中原,交帳在西蓮”之說,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又被稱為“畫盤”,是個綜合概念,包括寫畫的過程和結果。寫帳的過程包括:寫帳、展帳、開帳(頌帳)、交帳四個環節。寫帳是寫畫的過程;展帳就是在神位前展示帳,讓神過目檢查;開帳(頌帳)就是寫帳人或別人用唱或又唱又舞對帳進行解釋和歌頌;交帳就是用火把帳焚燒。寫畫的作品叫“帳”,也叫“盤”、“盤乩(盤基)”“帳書”,民眾俗稱“天書”,由多種神秘符號和奇特的繪畫組成。寫帳者被稱為“寫帳人”、“寫帳傳功人”。
寫帳一般用筆在紙上寫,也在布上寫,也有用紙剪帳,用彩色線繡帳,和用香頭在桌案上擺帳。帳有圖畫帳、文字帳、符號帳、圖案帳、圖文帳。帳小的有16開紙大,大的寬40公分到150公分不等,長數十米,甚至上百米。現在,發現有了300多米長的布帳。圖畫帳、圖案帳多是精美絕倫的民間美術作品,圖中多出現龍、鳳、生命樹和神話傳說中的人獸圖形,有學者說:“帳是活著的山海經。”文字帳的文字,符號帳的符號,人們讀不懂,不解其意,有些文字寫的很漂亮,有書法名家稱,看了這些文字帳,簡直氣死“書法家”。
寫帳人有的在家寫好后,帶到西蓮寺在聖會上展帳交帳,多數在西蓮廟宇中寫。寫帳人每寫一幅帳,一般在開始寫時就決定了交的時間,到時必須焚毀。寫帳的最終目的就是焚燒交帳。
帳書從內容上有天盤、地盤、人盤之分。寫帳人寫帳,一是要向神反映報告天、地、人間的事情;二是向神靈祈求護佑。寫帳人多為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政通人和。寫帳比單單祈求個人平安吉祥,要超凡脫俗。
帳書的神秘、神圣、神奇,已引起了許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像文字又不是文字,像畫又不是畫的圖案,這些圖案構思巧妙,精美大方,線條清晰,令人稱奇,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些人文化程度都很低。
九蓮山寫帳的人數多、規模大、帳書精美,在全國少有,具獨有性特征中國民協秘書長向云駒和有關專家稱:“九蓮帳書無論是民間信仰,還是民間美術,完全夠得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些圖(指帳書)是漢民族信仰習俗的表現,很可能又是一個重大發現,世界上也絕無僅有,是世界文化產。”
目前,除了在聖會期間,幾乎天天都有人在西蓮寺寫帳、交帳,形成了一個群體。
俗神信仰之哭唱經。哭唱經是九蓮山俗神信仰中典型的娛神娛己娛人的習俗事象,民眾也叫“唱經傳功”。這在西蓮寺的燈油圣會、交帳圣會、神靈的誕辰日子及各種節日中隨處可見,信眾要哭唱經,近兩年幾乎天天晚上都有人在唱,大都在民間俗神的殿堂中進行。哭經是唱者哭著唱經,曲調悲戚,表情悲哀,唱者痛哭流涕,十分感人,能引起眾多人的哭聲。
哭唱經的曲調多種多樣,有傳統的曲調,有融進地方戲曲的曲調。許多唱經人,各自有自己的曲調,相互不同。唱經是信眾宣泄情緒、歌善咒惡的習俗活動,詞是典型的民間歌謠,調是群眾喜愛的各種小調,具有隨意性特征。例如《百孝經》、《勸世人》、《上香經》、《觀音送子經》、《十三朵金花》、《抬轎經》等。
哭唱經的內容一是頌揚神的靈應,護佑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功德無量;二是勸善懲惡、宣揚孝道、尊老愛幼、好學向上、善待別人、取財有道、好人好報,詛咒不孝、行為不軌、六根不凈、惡人惡報;三是傾吐自己心中的塊壘和郁悶;四是歌唱九蓮山的秀麗風光;五是唱者隨時即興現編現唱。
哭唱經的形式有一人唱、對唱、多人唱、一人唱眾人和。信眾有時起了爭議,用哭唱經來進行爭執,最后達到和解。哭唱經常是唱者邊唱邊舞,有時是一人唱,別人舞或多人舞。
哭唱經只要一開始,往往是通宵達旦,難以制止,這個唱完,把“功”傳給另一個人,另一個人接著唱。哭唱經的段子,短者一二十句,長者可唱兩三個小時,也有能唱幾天幾夜的段子。
另外還有廟會歌舞。九蓮山的廟會歌舞都是香客民眾登山朝拜時,帶上山的社火節目,在殿堂前進行表演,邊唱邊舞。表演者都是香客,穿著大紅大綠,道具艷麗,主要有挑經擔、霸王鞭、秧歌和即興表演的舞蹈。
點燃祈福令。九蓮山在舉辦各種信仰活動時,都要點燃祈福令,也叫“五行令”。令用黃色硬紙折成,五個令上分別寫“金木水火土”和“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等祈福語,內裝“天書”,而后點燃。能爆出火花即是上蒼有靈。
守夜伺神。俗稱“坐堂”,“陪神”。為表虔誠,信眾在殿堂里,或坐或臥,一呆就是一夜。守夜的信眾很多不相識,在一起說說唱唱,睡前進行叩拜。燈油圣會期間,信眾在廟中停留時間有長有短,有的可達三五天。
九蓮山俗神信仰使信眾們在敬神、酬神、娛神、慰己、娛己、感人、娛人的過程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宣泄思想上的快樂和怨氣,扶慰心靈,獲得精神的愉悅,心靈的凈化和自我救贖。
在這里,世間官場爾虞我詐皆為小人,凡塵財道云譎波詭盡是俗客。
在這里,民俗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