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與崔鶯鶯為何如此糾結——張爽的中篇小說《西廂記》賞讀
《上海文學》第二期,我特別看好那篇名字叫作《西廂記》的中篇小說。首先是它的篇名搶眼,很費猜度,由不得你不去思考,你會不自覺地把它和元代王實甫的同名戲劇聯系起來一并考量,再一個就是這部作品的作者是在寫作上很有些各色特點的張爽。也許你仍然覺得這些因素都還不那么靠譜的話,那么就請你與我一起走近張爽,走進他的《西廂記》,我想你一定會領略到現實生活中張生和崔鶯鶯的別樣情感和心理糾結。
我非常佩服作者在構架這部作品時心血來潮般的奇思妙想,他能夠很巧妙的借用元代著名的戲劇《西廂記》這個招牌式的殼來演繹發生在當代的現實情感故事,而且非常好地利用了這樣一個噱頭把這個故事講述得如此惟妙惟肖活靈活現,使得這部作品一切入便很有其藝術張力,作品在顯示了作者過人的文學功底時也著實地讓我們親歷了一次全新的文學賞析。
我們必須知道,此《西廂記》絕非彼《西廂記》延續。元代的《西廂記》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它那哀婉動人的故事已然是創造了不可替代的文學成就,我們現在去照搬或者模仿它無異于找死,沒有半點的文學價值。自然,聰明的張爽是絕對不會那么做的。張爽筆下的《西廂記》卻劍走偏鋒,僅僅是借用了同名劇的名字(包括主任公的名字)這個世人皆知的元素作為自己作品的軀殼而已。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合理地鋪展開自己精心設計的故事情節,完全讓讀者在不知不覺間就沉入到他新創作的同名作品中,讓我們在欣賞中游走于現實生活的情感流變歷程。作者的這個巧妙過度緣于作者所具有的超強筆力和把控能力。在他的筆下,張生是一個有一些文學愛好,而命運卻蹉跎無比且沒有任何背景的青年,也算是個多情善感的男人。而“西廂”在本篇小說里也已經衍化成張生與崔鶯鶯之間情感故事發生、發展、變異的小小縣城,最讓人感嘆唏噓的是崔鶯鶯卻搖身一變成了與張生相濡以沫且大多時候獨自支撐著那殘破家庭的勤勞婦女的化身,這樣的角色轉變一下子就使得這個故事有了很多的看點了。
我們都知道,而今眼目下像張生和崔鶯鶯這樣生活在社會底層,在變革的經濟大潮滌蕩中辛勤勞作的夫婦,很難不被社會生活的諸多困窘折磨得精疲力竭,在嚴酷的現實生活折騰下,自然會使他們很難能夠再度地回想起當年溫馨的花前月下和激情四溢的山盟海誓,情愛儼然被多舛的命運再三擠兌,像白開水一樣變得索然無味,這就是張生和崔瑩瑩每天都要去面對的生活。偏偏張生又是一個性格驕狂心比天高的人,他依仗著自己些許的文學修養,曾經有作品發表在省報上,據說居然還曾經獲獎,這當然很了不得,也讓張生多了一份輕狂。問題是張生這了不得的獲獎光耀并沒有變成他們實際生活中的柴米油鹽,父母的病依然無錢醫治,家里依舊窮困連連,連崔鶯鶯都只能去裝修工地在塵埃漫天的環境中討生活。而骨子里清高的張生卻始終都放不下自己的臉面,只能在小鎮上謀得一份臨時工的差事,活雖不算重,但是一月工資也僅有區區六百元。而他自說自話的精神寄托或曰文學夢想當然只能是在西廂。西廂既然是縣城,那再小的縣城也多少會有一些文學的氣場和情愫的,當然讓張生割舍不下的還有那位叫楊柳的女人。偶然的***他不期結識了楊柳的情敵,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會在這個女人面前會選擇慌不擇路的逃離。最后,那個無錢無利猶如虛職的縣作協副主席也平白無故地被人搶了去,這無疑成了摧毀張生精神寄托的重重一擊,他徹底地崩潰了,他的眼前只有海市蜃樓般的虛無和飄渺。他從再度占有楊柳的野獸般的狂暴中走到大街上,竟然接到了操持家務的崔鶯鶯哭泣般打來的電話,母親的病逝使張生在精神徹底崩潰的同時心氣全無幾近絕望,于是他只能淚流滿面地孑孓于街頭……
張爽的作品我讀得不算很多,對這位作者的寫作成就和風格特征都還談不上有多么了解。記得是去年底,我恰好在《中篇小說選刊》上讀到過他的《眾叛親離》,當時就對這位作者的作品產生了好奇感,也留意了一番。客觀地講,閱讀他的這兩篇作品我的思緒都比較沉重,欣賞他的作品也是需要調動一些情緒的。作者的這兩篇作品,故事和人物都很有大眾色彩,他們疲于奔命,勞心費力,而生活對他們的饋贈卻屢屢讓他們蹉跎唏噓,他們的身份并不光鮮榮耀,他們的內心一般都顯得比較糾結,可謂是生活在底層人群心理的真情描摹和情態寫實,讀完之后對自己的心靈很有些沖擊力。我曾經暗自揣摩,這是不是和作者的生存環境或者生活經歷有著極大的關系呢,不敢作答。假如說《眾叛親離》結尾還有那么一些突兀的話,《西廂記》就顯得從容多了,它留給讀者去聯想、去思索的東西自然就多得多。
我們絕對不能否認這樣的社會現實,盡管我們的各級政府這幾年都在全力地營造人性化的生存環境,也把“以人為本”和大民生的改善放在了他們重要的議事日程上。我們也看到,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生活在社會底層人群的最低生活水平在也漸次提高。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當下的現實依然比較嚴峻,像張生和崔鶯鶯那樣的人群還占有著較大的比重,他們的生活質量要得到徹底的改善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也更加需要全社會的繼續努力。
而這還只能算是表象的意義,我個人甚至很主觀地認為,這肯定不應該是作者創作此篇作品的初衷。從作品的情景和細節的設置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間里流露出來的情感色彩已經是相當豐富了,我想那隱含的東西肯定比我思考到的要深刻要理性很多,我認為作者至少應該是意圖通過這些對張生和崔鶯鶯窘迫的情感生活的描寫,以及他們夫妻情感在生活中不規則的變異,著力渲染出他們內心最切身最真實的感受,高調地為我們演繹出一對青年男女情感為何如此糾結的心路歷程,這就有著很具象的文學深意了。
該作品想象力豐富,結構合理自然;文字流暢自如,敘述不急不緩;作者徐徐演進的情節猶如一首蜿蜒曲折的敘事詩篇,好看也耐讀,是一篇值得我們去細細琢磨的小說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