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
矛盾沖突交織的《西廂記》
從《鶯鶯傳》發展到《西廂記》,雖然鶯鶯、張生與老夫人、鄭衡之間的矛盾一再加深,但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即便是張生、崔鶯鶯、紅娘之間也有矛盾沖突。
鶯鶯與張生:兩人雖然一見鐘情,又有老夫人普救寺許婚的情節,但畢竟崔鶯鶯已經不是一個平民百姓的女兒,而是相國家的千金小姐,傳統的禮教、相國府的家教、年輕女子的自重與矜持,使崔鶯鶯不敢輕易地對張生獻身。所以,才有了崔鶯鶯送《明月三五夜》給張生約他前來相會,當張生真的跳墻而來時,卻痛斥他下流的矛盾情節。直到張生害了相思病,兩人再次相見,矛盾才在互訴衷腸之下一一化解。
鶯鶯與紅娘:說起來,紅娘其實是由老夫人派到鶯鶯小姐身邊,行駛“行監坐守”的職責。所以,在故事的開始,紅娘實實在在是老夫人的心腹。因此,鶯鶯必須處處提防著紅娘,當紅娘送了張生的書信過來,甚至是張生半夜跳墻而來,鶯鶯也不敢有更多的情感表達,她害怕老夫人知道。而紅娘隨著情節的進一步發展,卻從監視鶯鶯變成了同情鶯鶯與張生的遭遇,最終變成了兩人之間的牽線人。
張生與紅娘:張生最初見到紅娘,就自我介紹說自己年方23歲,未曾娶親。紅娘便斥道“你個窮酸惡俗的傻角兒,誰問你娶沒娶親”。后來,張生送紅娘禮物,紅娘也根本沒要,或者說,在故事的開始,紅娘根本沒把張生放在眼里。但隨著老夫人和鄭衡一再阻撓崔、張二人相戀,紅娘出于正義感,才開始幫助他們,張生才開始信任紅娘。
由此,當解決完了三個矛盾后,張生、崔鶯鶯和紅娘才真正地站在了一條船上,通過斗爭,最終獲得了圓滿的結局。
探究
“西廂”流變源自中國人團圓心理
從《鶯鶯傳》發展到《西廂記》,經過幾百年的創作再加工,無論是劇情還是人物,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是為什么?
由興波解釋,這和中國人的傳統思維習慣有關,我們總是喜歡這樣的大團圓結局。對于《鶯鶯傳》當中張生這樣始亂終棄的行為,中國老百姓是不愿意接受的,而如果紅娘不出來撮合,張生和鶯鶯不能成秦晉之好,最終成了愛情悲劇,我們也是不習慣接受的。所以,這種改變是中國老百姓的心理期待。中國有很多這樣的故事,比如說《梁祝》和《牛郎織女》,都是這樣的。
(尹叢叢/整理 來源:城市晚報)
人物名片
由興波 文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后,現任吉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吉林省傳統文化公共播講團”團長,主要從事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書法理論等研究。
《西廂記》的十個重要版本
唐·元稹《鶯鶯傳》,又名《會真記》
唐·李紳 《鶯鶯傳》
宋·秦觀 《調笑轉踏·鶯鶯》
宋·毛滂 《調笑轉踏·鶯鶯》
宋·趙德麟《商調蝶戀花》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元·王實甫 《西廂記》
明·李曄 《南西廂記》
清·金圣嘆《第六才子書西廂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