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歷史悠久。周為弦子封國,故稱“弦”。春秋屬楚;秦代轄于九江郡;光山一直是豫南的軍事、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重地,有文字可考的歷史5000余年。光山地域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結合部,這里的風土人情、民俗民習、語言發(fā)音,與地處中原腹地的河南主體差異較大,但也異于湖北、安徽相鄰諸縣,形成自己獨有的特色。
光山素稱歌舞之鄉(xiāng)、智慧之鄉(xiāng),民間文化極為豐富。玩燈唱戲看花會,是當?shù)貍鹘y(tǒng)的民間娛樂習俗。大鼓、皮影、故事在民間相當普遍。
光山皮影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以一塊規(guī)格長2.6米,寬(高)1.2米的白綾或白色羽絨布制作影戲幕布,演員在幕內手持皮影桿,控制皮影的動作,一般一個人物有三個桿的,也有四個桿的。演員操作皮影模仿人的動作,在鑼鼓、嗩吶的伴奏下,在戲幕上借助燈光的幫助,把劇情展現(xiàn)給觀眾,觀眾在外面看到的如同真人實物的影子,故稱為皮影戲。演員以不同人物及個性,如帝王、將相、小姐、丫環(huán)等人物聲腔去發(fā)聲,表演故事情節(jié),把喜、怒、哀、樂融合一體,曲折離奇,叫人常看不厭。
2015年,被列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擴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