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陽皮影戲在清中葉到民國初年非常繁盛。建國后,信陽各地紛紛對傳統皮影戲進行劇本、設備及班社改革,取得豐厚成果。現代信陽影戲呈現出儀式性衰退和娛樂性增強、活動范圍及影響擴大等特點。
關鍵詞:信陽 皮影戲 改革 生存 現狀
信陽皮影戲有約416個傳統劇目,在長期的發展中唱腔、道白、音樂、影人制作等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藝術風格,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俗稱"影子紅""皮影子""燈影子""皮摔"。信陽皮影戲在清代中葉最為興盛,那時不論是演唱水平,還是戲班數量都是空前的,凡有廟會、年節喜慶或許愿之類的事,都請皮影戲演出,大型廟會還常有兩三個戲班賽戲。忙完農活的村民們圍在戲臺之前,觀看藝人們演義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樂此不疲。這種興盛狀態一直持續到民國初年,那時出現了不少優秀的皮影藝人,如著名的"活岳飛""宋大傻",更有許多代代相傳的皮影世家,皮影制作技藝非常精湛,而且道具齊全。那時的皮影戲迷也很多,戲路更廣,城鄉都可聽到皮影戲的鑼鼓聲。
新中國成立后信陽一片新氣象,信陽皮影戲也經歷了改革與發展,但由于歷史的原因,現代皮影戲生存空間縮小,保護和發展這一傳統藝術迫在眉睫。本文將對建國后信陽皮影戲的改革與發展及現代生存狀態略加梳理、分析,以便為皮影戲的保護提供參考。
一、建國后信陽新皮影戲的改革發展
建國后信陽皮影戲藝人及文化工作者本著"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結合新思想新生活對傳統戲進行了挖掘整理,取其精華,剔其糟粕,并在創編新戲、設備改造等很多方面進行了嘗試,出現了一批新型皮影戲。其中潢川、商城、羅山三縣最為突出。
1、潢川
1957年潢川縣文化館成立"潢川縣曲藝工作者協會",把多名皮影藝人組織起來,挖掘整理傳統劇目《封神演義》《岳飛傳》《楊家將》等,還推出了《桐柏英雄》《兒女風塵記》《林海雪原》等現代劇目。1982年全縣有皮影戲10擔箱,97人。近年來,藝人們又對皮影戲進行了改革,皮影加高到二尺五寸,并且在屏幕上增加了字幕。2004年藝人劉建偉出過不少唱片,有《戰花墻》《大賣貨》《三女爭夫》等。據潢川縣文化館館長熊舞先生介紹:潢川縣有皮影戲十四擔箱,沒有固定班名,班子人員比較完備。經常演出的九擔箱,領班人分別是:郭懷金、劉建偉、劉志遷、賀志府、龔保玉、李祥友、喻志海、徐宏偉、張寶榮,年齡在四十到六十多歲之間。每個皮影戲班子大約有成員四到五個人,活動范圍以潢川的東邊和南邊為主,也經常去商城、羅山以及安徽的六安演出。
2、商城
建國后縣文化館具體管理皮影戲,并于1953年組織皮影戲藝人學習,還排出新皮影戲劇目20多個,如《杜長年參軍》《血海深仇》等。1957年皮影戲發展到12擔箱,還挖掘整理劇目53個,其中較好的38個劇目在全縣各地演出。1964年貫徹"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12擔箱合為6擔箱,并排演了《白毛女》《奪印》《兩代人》等9個現代戲。1978、1979年間,縣委宣傳部對全縣皮影戲藝人進行了登記和業務考核,合格者發給演唱證。2008年反映計劃生育問題的電視短片《畢超先生夢游記》獲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匯演二等獎,該片把皮影戲、花籃戲等糅合在一起,是皮影戲與其他藝術綜合表現故事的成功范例,其中的皮影戲部分是由當地著名的皮影戲老藝人王本厚演唱的。商城現在比較有名的藝人還有:周照華、李元生、陳功文、陳正榮、楊永庚等,其中陳正榮是女藝人,他們多能唱幾個角色,是吹、打、敲皆能的多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