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泛存在的鳥圖騰
泥叫吹以鳥為主要造型的特點,反映出當地遠古先民對鳥圖騰的崇拜。
在原始時代,鳥形圖像的出現比較普遍,不僅存在于黃河流域的史前人類中,而且在長江流域的原始遺存中也有普遍發現。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有雙鳥朝陽象牙雕刻、鳥形象牙雕刻、圓雕木鳥,甚至在進餐用的骨匕上也刻有雙頭連體的鳥紋圖像。可見,鳥圖騰崇拜在原始人的圖騰崇拜中是一種常見的現象。
古籍中也能找到一些氏族的鳥類名號,如少昊部落就有鳳鳥氏、玄鳥氏、青鳥氏、丹鳥氏等等。在中國南方的古代民族中,越人的圖騰標志主要是鳥。居住在山東、江蘇一帶的東夷部落,據古籍記載,他們最初也是以崇拜鳥為主。
圖騰崇拜的起源,常和氏族來源的傳說結合在一起。《白虎通義》中說炎帝氏族的神祝融“其精為鳥,離為鸞”,說明炎帝氏族的圖騰是鸞鳥。《禹貢》中“陽鳥悠居”一語,反映出夏王朝是以陽鳥(鸞鳳)為圖騰的農耕民族。《詩•商頌》中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一句,說明商民族也把鸞鳳作為自己的圖騰。在受楚文化影響深遠的南方地區,陽鳥(鸞鳳)更是至真、至美的神靈,屈原在《離騷》中即自稱是“天帝太陽神的苗裔”、“火神祝融的子孫”。
《史記•秦本紀》:“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因此,有人根據古籍所記女修吞玄鳥卵而生先秦始祖大業的傳說,認為秦人的祖先是以玄鳥為圖騰的。不管這種認識是否準確,它都說明了人與鳥的親近關系。
從民族志的材料中來看,中國大多數近現代少數民族,都還或多或少地殘留有鳥圖騰崇拜的文化痕跡。怒族、苗族、滿族、朝鮮等都有鳥圖騰,并有關于鳥是自己祖先的神話。此外,黎族、珞巴族、赫哲族也都有鳥圖騰。在彝族的圖騰崇拜中,在門上掛一只鷹,認為這樣能起到避邪的作用。
寓意吉祥的泥叫吹
泥叫吹從造型上大致分為動物、人物兩類,以動物為主,人物為為輔。動物類主要以鳥為主,另有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生肖,還有貓、蛤蟆、烏龜、青蛙、魚、孔雀、獅子、大象、梅花鹿等。人物則主要是戲劇人物如關公、郭子儀、楊六郎、穆桂英、樊梨花等。
從色彩上看,由于肖營村古屬楚國文化范圍內,故尚黑。泥叫吹以黑鋪底,以黃、白、紅、藍、玫瑰、紫等色澤亮麗、對比強烈的鮮艷色彩描繪其上,故而藝人們說:“一要捏得像、二要畫得鮮,綠要綠得嫩、白要白得凈、紅要紅得鮮。”如紅要用大紅、朱紅,黃要用明黃、桔黃,藍要湖藍、淡藍,綠要翠綠、粉綠等。在色彩的搭配上,一般以主色為主,其它色彩以裝飾色而存在,大多不超過三種色彩。
在與泥叫吹老藝人的交流中,記者問起在彩繪中最忌諱什么時,他們回答說:“青間紫,不如死”,也有“黑靠紫,臭狗屎”的說法。青、黑、紫在色彩中都屬于冷色、暗色,放在一起既無對比,又無生氣,老百姓根本不喜歡。倪寶誠說,在泥叫吹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大紅配大綠的情況,雖然在學院派的美術專家看來有些太俗,但是在老百姓心中,這樣的搭配看著鮮亮、紅火,跟他們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不謀而合,因此大俗的東西往往賣得最好。“你要是按照現代城市人的審美觀點,弄點清新淡雅的色彩涂上,八成會門庭冷落的。”倪寶誠笑著說。
在彩繪的圖案上,泥叫吹多用花瓣紋、魚鱗紋、席紋、羽毛紋、鳳尾紋、回水紋等;在寓意上,大致有以下幾種吉祥寓意:一是護子,如生肖泥玩,每個生肖都是一個保護神,意為保護小孩平安、健康、快樂成長,至今在淮濱民間人們還堅信,“屬啥買啥,保護我娃”;二是延年,如貓與蝴蝶相配,為耄耋之年;三是祈福禳災,趨吉避禍,如獅子看門、孔雀開屏、花開富貴、五福捧壽、六合同春等,“青蛙到家,年年都發”也是蛙造型暢銷的秘訣;四是忠孝傳家,家里必發,在中國大忠孝觀念下,泥叫吹也秉承了中國主流文化內涵,塑造了眾多忠孝兩全的形象如:關羽、郭子儀、楊六郎、穆桂英、樊梨花、岳飛等。
泥叫吹雖小,但其制作工序相當繁雜,而且一個都不能少,如撮泥、塑形、鉆孔、打磨、初期涼曬、后期涼曬、彩繪、罩清漆等,為了便于操作,藝人還代代相傳制作口訣,如“羊嘴尖、豬嘴齊”, “羊角直、牛角彎”,“老虎要露牙、龍要張大嘴”,“站著尾巴長、坐著尾巴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