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營飛出個泥鳳凰
距離紅陶鳥出土地點不遠的肖營村,如今是淮濱泥叫吹的主要產地。肖營村現有600多口人,以鄭姓為主。在這里,記者一行走訪了鄭鎮江和鄭保民兩位老人。據肖營村村支書介紹,這兩位老人別看已經上了年紀,如今可是肖營村的“領軍人物”呢。“他們都是省里評出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村支書驕傲地說。
在兩位老人的帶領下,肖營村如今有幾十戶人家都在從事泥叫吹的生產制作。據記者了解,兩位老人的手藝都是祖上傳下來的,具體是什么時候開始做泥叫吹的,誰也說不清楚了。不過兩位老人家里的男女老少,如今都會做泥叫吹。就連他們的小孫子,如今也會時常坐在爺爺身邊,出神地看著一團團的泥巴在老人的手中化作一個個生動可愛的小動物。“收入還是不錯的,每年都能弄個幾萬塊錢。”鄭鎮江老人談到收入時還有點羞澀。“你能只弄幾萬塊?”村支書插嘴道,“你們兩家哪一家一年不弄個十來萬啊。”“反正比種莊稼要好得多。”鄭鎮江又笑了。
“我們做的傳統泥叫吹,都離不開紅陶鳥的基本造型。”鄭鎮江老人說。“你們也知道紅陶鳥?”記者有點驚訝。“那咋不知道啊。紅陶鳥就是在這附近的沙冢遺址挖出來的。當時我也去幫考古隊挖土了,是大隊組織的,能頂好幾個工分呢。挖了幾天,刨了個可大的坑。剛挖得差不多了,考古隊就不讓繼續挖了,說大家辛苦了,休息一天,晚上組織放電影。結果所有人都跑過去看電影了。第二天就聽說坑里出土了一對兒紅陶鳥。這時候所有人都恍然大悟,原來這是考古隊的‘障眼法’呀。”鄭鎮江老人回憶起當年考古挖掘沙冢遺址時說。
在鄭鎮江家中,我們看到了各式各樣的泥叫吹,不僅有傳統造型,還有很多戲曲人物。“這是小蒼娃吧。”記者在滿眼的作品中發現了《卷席筒》中的人物。當然,小蒼娃身邊的兩個“好比那牛頭馬面”的解差也是不可少的。在鄭保民老人家中,我們看到了形似漢代鎮墓獸的泥叫吹作品。雖然還沒有上色,但其古樸的造型、威武的氣勢依然讓我們贊嘆不已。
“你們來拍一下這個。”倪老師招呼我們。兩件精巧的模具出現在我們面前。“這是很少見的泥叫吹的石模子,在我省是首次發現的。”倪老師介紹說。
“現在肖營村生產的泥叫吹,除了一部分在廟會上銷售之外,縣政府還專門訂購了一部分,作為淮濱縣的特色禮品。其中十二生肖系列、百鳥朝鳳系列還在省里、全國的比賽中拿了金獎,現在已經成為具有我們淮濱特色的文化名片了。幾年來,經過專家的考證、政府的推介、媒體的宣傳,淮濱泥叫吹的品牌價值凸顯,影響力明顯上升,產業化也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如今,淮濱泥叫吹已經形成了十大藝術作品系列,銷往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郭文斌介紹說,“接下來,我們還打算繼續擴大規模,形成一定的產業集群,并輻射到周邊的鄉鎮去,讓泥巴真正成為能讓廣大農民致富的黃金。”
每年的正月十五,肖營附近都會有大型的廟會活動。記者向老藝人求證得知,今年的廟會就在離此處不遠的地方舉行。知道我們要去廟會轉轉,老藝人們幾乎眾口一詞,“我們會上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