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民間的民俗符號
正月十五當天一早,記者就來到了廟會現場。一路上,看著周邊村鎮的百姓開著拖拉機、農用車,騎著摩托,從四面八方匯集到一起,已經漸漸淡了的年味,再一次在心頭愈加濃厚起來。
“老鄉,你們啥時間來的啊?”記者一下車就跟在道邊休息的幾位鄉親攀談起來。“我們六點不到就來了,這會兒正準備回去呢。”老鄉們笑著說。“你們每年廟會都來嗎?”“每次廟會我們都過來,燒燒香,給小孩買點玩具,再捎點家用的東西回去。”
走進廟會,兩排攤位分列道路兩邊,賣小吃的,賣煙花爆竹的,賣民間手工藝品的,琳瑯滿目。最讓孩子們流連的攤位,除了小吃之外,大概就數經營泥叫吹的攤位了。大人小孩走過這里,都會忍不住停下腳步,仔仔細細地把玩一番,間或拿在手里“嗚哩嗚哩”吹兩聲,一番討價還價之后,都要帶走幾件。
“你們都是從哪兒過來的?”記者問。“我們幾個都是從肖營過來的,這里賣泥叫吹的都是肖營來的。”攤主們說。
“這些都是你們做的嗎?”記者又問。“都是我們自己做的,平時沒什么農活的時候,我們就做點這個,等到趕會的時候來賣賣。”
“你們是剛來啊,還是在這里有幾天了?”記者再問。“我們大年初一就過來了。這個會是從初一就開始的,一直到十六七。”
“那你們這次收入咋樣啊?”問到了敏感問題,攤主們滿臉笑意地回避了起來。“每年的差不多吧,今年還是那個樣。”
“那個樣是哪個樣啊?透個底吧,老鄉?”禁不住記者的一再追問,一個攤主終于吐露了實情:“這次會上一天差不多能賣個三四百,好的時候六七百吧,比往年要好些。”
“前面還有攤位嗎?”“前面還有,鄭叔他們都在里面呢。”攤位上來了生意,攤主們立刻結束寒暄,忙碌起來。
來到鄭保民鄭鎮江兩家的攤位前,記者差點沒能擠進去。只好從其他攤位迂回過來,見到了兩位老藝人。
“來抽根煙,喝口水吧。”老藝人熱情地招呼著記者。“今年賣得怎么樣啊?”記者問。“賣得挺好的,這不,這些都是今天新拿過來的。賣了可不老少了。”老藝人回答道。“那啥樣的好賣啊?”記者又問。鄭保民老人抽了口煙笑著說:“這正月里,屬相十二生肖的比較好賣,還有今年是蛇年,蛇造型的比較好賣。再有就是那些傳統的鳥啊啥的,賣得都不錯。小的比大的好賣些。”
在閑聊的過程中,記者特別留意了一下前來購買泥叫吹的百姓,以老人居多,還有不少帶著孩子的夫婦。“你買這個回家給孩子玩啊?”記者拉住了一位老人問道。“是啊,每年廟會我都給孫子孫女帶上幾個。這泥巴做的東西,玩著玩著不是壞了就是丟了。”老人回答道,“再說,咱這里有句老話‘燒香不買泥叫吹,回家就死老叫驢’,誰還不買倆圖個吉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