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楚國名相孫叔敖是淮濱期思人。他因義殺兩頭蛇,為民除害而享譽鄉里。楚國令尹虞丘尚賢薦賢,在自己年老時積極推薦品德高尚、學問淵博的孫叔敖代替自己的令尹之職。楚莊王采納了虞丘的推薦,并用國王乘坐的專車去迎接孫叔敖。
孫叔敖擔任令尹后,許多人都來道賀。有一老者卻一副吊喪的打扮求見。他見到孫叔敖后無一句道賀語言,卻講了三句逆耳之言:“身處尊貴而對人驕傲,百姓就不再親近你;位高責重而濫用權力,君主就會討厭他;俸祿優厚而不知足,禍患就會降臨。”臨別時老者反復告誡,地位越高越不能驕傲而脫離群眾。孫叔敖連連稱是。
孫叔敖來自基層,對民眾的心愿有切身體會。他按照老者叮囑,制定“施教導民”的治國安邦方略,那就是不靠政令強行推行,而是依農時,順民意,由官府帶頭倡導,讓百姓仿效。據史書載,他在任令尹期間,有幾件事就是采取“施教導民”而辦成的。秋冬農閑,官府引導百姓進山砍伐竹木,獵取禽獸;春夏河水上漲,引導百姓用河水運出山里的竹木和捕撈魚蝦。楚莊王曾下詔將錢幣造大,結果民眾感到攜帶不便,造錢業主嫌成本提高而紛紛轉行,市場管理混亂。孫叔敖順民意,建議楚莊王恢復原制。楚國當時有一習俗喜歡坐矮車,馬高車矮,行車不快,楚莊王想下令改改。孫叔敖表示贊成但他不贊成發布政令,而建議將鄉間的門檻提高,讓矮車無法通行,并將官府的車輛變成高車,自由通行。不到半年,全國的馬車都變成了高車。這些方略的實施,使楚國經濟迅猛發展,百姓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