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傘圍燈舞盛世 山歌小曲進京華——商城歌舞四次進京演出紀略
2013/11/29 14:53:1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有人民就有民歌,有勞動就有舞蹈。民歌的旋律就是語言感情的升華,舞蹈的姿態原為勞動動作的美化。商城“歌舞之鄉”的由來有其悠遠的歷史根源;鼓樂歌舞,在節日期間,尤為盛行。明嘉靖《商城縣志》記載:“元宵,作燈市,自十三日起至十六日止,街市之民各結棚張燈、放花、游街,鼓樂達旦。”又載:“時俗多事豐腆,尤喜優伶雜伎,極力營辦”。可見歌舞戲曲一直是商城人抒情達意的重要藝術形式。
新中國成立之初,萬物復蘇。隨著歡慶解放的鑼鼓聲和口號聲,商城縣群眾性的歌舞活動,帶著濃重的喜慶色彩及人民群眾當家作主人的自豪情緒,從城鎮到鄉村熱熱鬧鬧地開展起來。
1953年春節,商城縣舉辦了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演出45個節目,其中充滿濃郁鄉土氣息的民間歌舞《花挑》,被河南省文化廳選定于同年4月1日至14日參加了國家文化部在北京舉辦的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商城江平珍、劉昆山、劉建國、潘煥榮四位演員參加了演出。“花挑”是商城民間藝人戴如意扎的,花挑如同一擔菜籃,內扎一些瓜果、蔬菜和蝴蝶、蜻蜓之類的樣品,做工繪畫精致,栩栩如生。演出時,由河南省代表團的樂隊伴奏,打碟子是商城歌舞一項特殊的伴奏技巧,由商城人劉昆山擔任。演出非常成功,《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了商城《花挑》演出劇照。14日下午,中宣部部長周楊、文化部副部長丁西林等領導到會頒獎并作了重要講話。商城的四位演員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歌舞盛會,深受鼓舞。
1955年元旦,商城縣舉辦了第三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共演出節目47個,會演中演出的民間舞蹈《圍燈舞》(即杈傘或稱火綾子)等節目,同年代表信陽地區參加了河南省會演。商城參演的節目大部分獲一、二等獎。節目在鄭州亮相后,《河南日報》、《鄭州晚報》作大篇幅報道,歌舞之鄉的美譽從此便在全省傳開來。河南省文化廳從會演獲獎節目和演員中挑選組成河南省代表團參加1957年3月10日至22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二次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商城參加演出的節目有民間歌舞《圍燈舞》和民歌《花轎到門前》、《三把扇子》、《四季忙》、《對花》、《放風箏》,《圍燈舞》還榮獲了優秀節目獎。參加演出的演員有肖祖珍、岳開祥、余開闊、周仁康、石體潔、熊仁珍、曾祥華和導演喬克仁。節目在首都天橋劇院首演后,分別于中山公園、北海公園、解放軍后勤部劇院等地公演七場。在總后勤部演出時,李先念蒞臨觀看和座談,他興致勃勃地談起解放戰爭時期,他在大別山看過商城的民間歌舞,此次再看,有一種重返大別山的感覺。他稱贊演員們演得好,并鼓勵大家為繁榮民間藝術繼續努力。3月22日,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彭真、彭德懷、周楊、陸定一、沈雁冰等中央首長和文藝界領導在懷仁堂草坪接見了參加會演的全體演職員,并合影留念。
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蓬勃開展,商城民間音樂舞蹈的創作也逐步發展提高。
1959年元旦,商城縣舉辦第五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演出節目37個。其中優秀節目有歌舞《花傘舞》、《送公糧》、《打油茶》、《豐收燈》,民歌《三面紅旗萬萬歲》、《一朵茉莉花》等,組臺參加信陽地區職工文藝會演。商城的演出尤以蘆葦創作的《花傘舞》轟動全區各縣,他們紛紛派人來商城學習。地區以商城節目為主,組成代表團參加1960年2月河南省第四屆工農業余音樂舞蹈會演。商城歌舞再次以其特殊的魅力傾倒了省會文藝界。特別是《花傘舞》,各文藝團體競相學習,以至鄭州各大商場花傘賣缺,一時“鄭州傘貴”。該節目經中央歌舞團加工,于同年參加維也納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出,并榮獲了銀質獎。
1960年初春,河南省文化廳派員來商城挑選節目和演員(選定商城歌舞《花傘舞》,民歌《對花》、《三把扇子》、《三面紅旗萬萬歲》和演員張月靜、曾慶瑞、石文斌、余開闊等)參與河南省代表團參加文化部、全國總工會、團中央、全國婦聯、文聯聯合舉辦的全國職工文藝會演。赴京前集中在鄭州排練期間,適逢毛澤東主席來河南視察工作,遂在省軍區禮堂向毛主席作了匯報演出。同年5月16日至6月12日,赴京參加全國職工文藝會演,歌舞《花傘舞》的演出轟動京城。《工人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晚報》同時刊登了演出消息和劇照。會演最后一天下午,中央首長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彭真、周揚、陸定一等及文化部、全國總工會、團中央、全國婦聯、文聯的領導在懷仁堂接見并留影。
商城民間歌舞三次進京引起了全國文藝界的極大關注,首都和一些省市的專業文藝團體如中央歌舞團、鐵道文工團、煤炭文工團、河南省歌舞團、省群藝館、信陽地區文工團、群藝館和一些音樂舞蹈工作者紛紛來商城采風,學習民間演唱、舞蹈技巧。商城文藝界也向他們學到了很多專業知識,在提高編創和演出水平的同時也促進了對民間歌舞的搜集、整理。這一時期是商城民間歌舞在新中國的第一個興盛時期,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新的發展。
進入社會主義新時期以來,思想的解放帶來了商城民間音樂舞蹈的活躍與繁榮。1977年至今舉辦了十余次全縣業余音樂舞蹈會演,涌現了一批植根于民間藝術沃土,經過專業音樂舞蹈工作者的參與和加工,使之成為既不失地方特色、又具有一定藝術水準的作品。
2010年6月2日,隨著中央電視臺《民歌·中國》節目主持人梁璐的娓娓道來:“好山好水出好茶,信陽無處不飛歌。作為我國八大主要產茶區之一,信陽毛尖那碧綠淡雅的茶香,早已飄進千家萬戶,而信陽更是中原大地著名的歌舞之鄉,山歌、小調、燈歌、田歌、號子等歌種齊全的民歌自然地飄蕩在田間地頭,形成了獨具魅力的豫南民歌文化。我們本周的《民歌·中國》節目,將請您伴隨著優美動聽的信陽民歌,一起來感受信陽這座處于中國版圖腹地、橫跨中國南北分界線的山水城市的別樣風情,欣賞清新、亮麗、多彩又魅力四射的民間文化……”獨具藝術特色的商城民歌正在中央電視臺400平方米高清演播室錄制。2010年,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決定為信陽民歌錄制“魅力信陽”系列節目。河南民歌數信陽,信陽民歌在商城。信陽市文化局經過精心準備,在所轄十個縣(區)選定了不同類別和風格的40多個代表節目,演職人員70余名赴京錄制。其中商城組團22人,由楊允琪領隊,李建剛、張準、李鳴鳳、邵立新、楊靜蓮、朱華義、李揚、張娜、陳霞、何丹、劉品、吳炬、胡丹茹、楊竹、唐夢茹、魯丹陽、葉靜、付大坤、陳天明、劉世巨、周芳等歌手和演職人員參加,錄制商城民間歌舞《花傘舞·錦繡河山美如畫》、《薅秧歌》,商城民歌《一朵茉莉花》、《花轎到門前》、《放風箏》、《八段錦》、《八月桂花遍地開》、《打六晃》、《石硪號子》、《車水歌》、《栽罷黃秧去瞧妻》、《俺跟二哥隔道墻》等17個節目,約占信陽市錄制節目總量的一半。2011年3月7至9日,在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民歌·中國》播出。此次進京演出,是商城歷史上進京演出規模最大、演出節目最多、影響最廣的一次,讓全國觀眾再次一睹商城民間歌舞的風采,開創了商城歌舞新紀元。
【作者簡介】楊允琪, 1962年7月生,商城縣人,大學本科畢業。現任中共商城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商城縣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黨組書記。著有《洗心園詩稿》。
楊瓊,1943年生,商城縣人,大專文化。現為商城縣政協委員、《商城文史》主編,中國李贄研究學會會員,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博物館學會會員。著有《踏歌商城》叢書,《困學齋詩草》等。【原標題:花傘圍燈舞盛世 山歌小曲進京華——商城歌舞四次進京演出紀略】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商城縣檔案信息網 201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