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信陽 >> 傳統文藝 >> 文藝學術專欄 >> 瀏覽信陽

豫風楚韻獨樹一幟——略論信陽民歌

2013/11/29 15:01:20 點擊數: 【字體:


    摘要:信陽民歌作為中國漢民族民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南北文化的交融使信陽民歌形成獨具魅力的藝術特色:她既有西、北方民歌之高亢、嘹亮、奔放、豪邁之風尚,又有東、南方民歌之細膩、婉轉、靚麗、悠揚之韻味。
  
    對信陽民歌的保護、傳承和研究是一項長期、艱苦、細致的系統工程,保護和研究工作任重道遠。
  
    關鍵詞:信陽民歌 種類 特征 演唱技巧 研究保護
  
    民歌是勞動人民的歌,是先民們世世代代一脈相承傳唱不息的生活之歌。信陽民歌作為中國漢民族民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我們的驕傲也是我們的責任。對它的研究和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
  
    一、尋根溯源 歷史久遠
  
    信陽民歌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它的產生和發展與中國民歌的產生發展是同步的。原始的信陽民歌也是源于勞動、生活、祭祀等各種活動。商周時期,中原部族南遷,與當地土著部族融合,形成申、息、弦、黃、蓼、蔣、陳等諸侯國。歷代無數次的霸主征戰,城頭變換大王旗,宮廷破敗;貴族欣賞的"弦歌"流散民間,與當地民歌融合成一種風格獨特的分節弦歌。春秋時,荊楚日益強盛,這些當地諸侯國陸續被楚國兼并,淮上與楚合為一體,楚文化隨之占居主導地位。楚并于秦,秦滅于漢,民族遷徙,南北文化交流頻繁,人口的流通客觀上促進了當地農業、手工業技術的發展和文化生活的交流?鬃又苡瘟袊慕K點、子路問津處在信陽,司馬光砸缸、亡羊補牢的故事也發生在信陽,厚重的文化底蘊為信陽民歌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漢魏南北朝時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的"相和歌"對信陽民歌影響很大。如當地用于婚嫁喜慶的禮儀歌、娛神的燈歌、農事用于車水的田歌等,都還采用執節者歌的表現形式:他們既是樂器演奏者,又是主要演唱者。這種演唱形式一直延續至今。
  
    經過數千年的悠悠歲月,到清代中晚期,信陽民歌達到鼎盛時期,不僅演唱的內容、題材包羅萬象,演唱的形式更是豐富多彩,多種多樣。清乾隆《光山縣志》勸民詩曰:"……或借迎賽名,或乘劇余興,高燭夜呼廬,一唱百十應"。這與燈歌一唱眾和的特點十分吻合,也是對當時民眾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因此說,信陽民歌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是有據可查的;信陽"歌舞之鄉"的稱謂也是由來已久的。

    二、兼收并蓄 類型豐富
  

    信陽處于鄂豫皖三省交界之處,素有三省通衢之稱謂。北是通向中原的門戶,南是進入江南的要塞,東與皖越相通,西與荊楚連接。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使東西南北各種聲腔的戲曲及風格各異的民歌匯集于此。隨著歲月的變遷,吳歌楚辭的風韻,皖腔蘇韻的余音,中州戲曲的特色,昆腔京曲的唱念,湖廣南音的風格,都與當地的方言土語,音韻節奏融合在一起,在本土音樂的基礎上又形成了大量的風格各異的民歌。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遷,信陽民歌也越來越豐富,逐步發展成為涵蓋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百科全書式的有聲文獻。
  
    信陽民歌形式多樣、種類豐富、體系完整。根據演唱內容和產生時代可分為情歌、小調、敘事歌、革命歷史民歌、新民歌、儀式歌、號子、山歌、田歌、燈歌、會歌、兒歌、叫賣歌及其他類十余種;涵蓋了從古至今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的廣泛題材。不論是嘹亮悠長的山歌、高亢熱烈的勞動號子,還是委婉纏綿的小調、詼諧風趣的田歌,或是熱情奔放的革命歷史民歌,無不生動活潑,各具風采;深刻而生動地表現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真實記錄和反映了信陽不同地域、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實踐活動。蘊藏豐富,影響深遠。
  
    情歌、小調通常稱民間小調,主要表現人們的不同情感和交友交流的需要,是人們社交活動和抒發感情的重要方式。這類民歌在信陽民歌中數量最多,分布最廣,保存較完整;小調在內容上多以反映男女愛情生活,如《摘石榴》《茶山歌》《一朵茉莉花》《雙探妹》《四季相思》《五更繡荷包》《十想》《俺跟二哥隔道墻》等;也有反映勞動和生活情趣的,如《對花》《采茶歌》《放風箏》等,幾乎包括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經過千百年來無數民間藝人和民歌手的傳唱與加工,旋律婉轉流暢,優美動聽。演唱時往往加一些襯字、襯腔,多半有樂器伴奏;唱詞和曲調通常是固定的;曲調結構上一般為上下句或四六句;音樂語言樸實流暢,節奏較規律,結構較完整。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廣網 2010-04-1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