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周口 >> 走進周口 >> 印象周口 >> 瀏覽周口

伏羲文化及其精神實質

2013/9/30 11:47:35 點擊數: 【字體:

 
    追尋我們民族的根,有幾個偉大的名字是無法回避的,他們就是“三皇”——伏羲、神農、黃帝。伏羲位居“三皇”之首,中華文明史上一些重大的發明創造如畫八卦、結網罟、興嫁娶、創樂器等都附著在伏羲身上,因此伏羲也就成了文化的化身,古往今來被尊稱為“人文始祖”,民間稱“人宗爺”或“人祖爺”。當然,現代意義上的伏羲文化內涵更加廣泛,凡和伏羲事跡相關的事或物,諸如祠廟遺跡、民情風俗、軼聞傳說、史籍記錄等都屬于伏羲文化范疇。

    關于伏羲的傳說至遲在春秋戰國之時即口傳心授,長久流傳于黃河上下、大江南北。秦漢以降,伏羲開天辟地第一帝的地位確立,其事跡及相應的文化通過三個層面傳播:其一,典籍傳承層面,經、史、子、集各類典籍代不絕書;其二,圖像傳承層面,伏羲女媧交尾像被廣泛采用,頻頻出現在墓室雕刻、建筑物彩繪、工藝品加工等各種藝術形式中;其三,祭祀傳承層面,從官方到民間都是設祠祭祀,綿延不絕。由此,形成了內容博大的伏羲文化,而對伏羲的欽崇自然而然成了幾千年來信仰民俗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伏羲文化既是一種歷史文化,也是一種地域文化。關于伏羲及伏羲文化的發祥地,多種史籍都指向同一地方,那便是地處隴右的古成紀,其具體的地點就在今渭水本源上游的甘肅省天水市境。天水市有規模宏大的伏羲廟古建筑群和相傳伏羲畫卦的古畫卦臺。1993年,江澤民同志視察天水,欣然題詞“羲皇故里”。伏羲的故事和著名的大地灣(天水市秦安縣境)等古文化遺址相對照,可證隴右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就大的地域而言,伏羲的故事及相關遺址遺物遍布祖國各地,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最好的見證。

    盡管伏羲的形象或事跡被傳說和神話纏繞,盡管學術界對伏羲是人、是神以及功業等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有共識的,那就是伏羲的身上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基因。《漢書·古今人表》稱之為“上上圣人”,的確實至名歸:伏羲的發明創造是人文之根,如后世頌揚詞所言:“開物成務,萬古文明”;以伏羲八卦為基礎的《周易》是思維之根,作為六經之首,構建了我國古代認識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基本模式;伏羲人面蛇(龍)身所代表的龍圖騰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的維系之根,也是海內外華夏兒女團結奮進的標識。

    伏羲和伏羲時代已成為遙遠的過去,而伏羲的精神仍涌動在中國人的血脈中。歷朝歷代對伏羲的崇拜,其實就是對文明和進步的禮贊,對勞動和創造的肯定,對無私奉獻者的感恩,這與我們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建設富強和諧國家的時代精神是相一致的,也無疑會對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激發愛國主義情懷起到積極的作用。  

    伏羲氏的起源

    司馬貞繼續寫道:“母曰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庖羲于成紀。”   
  
    華胥也是一個氏族名。《列子·黃帝篇》中說是在“弇州之西,臺州之北”,大概在中國西北地區的陜西甘肅一帶。或者華腎是一個時代,因為《莊子·胠篋篇》中把華胥氏和伏羲氏,祝融氏并列,都屬于至德大治之世。母曰華胥,即說其源出于華胥。言母不言父,即是說當時尚處于母系氏族社會,婚姻以母系為主,所以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后來好事者紛紛考證,說伏羲之父,華胥之夫即是雷澤之神。但又感覺有些渺茫;于是在《春秋公羊傳》中說,“圣人皆無父,感天而生。”伏羲之父便成了懸案。   
  
    下面要搞清兩個地名。    
  
    一個是雷澤。隴山山脈,又稱六盤山,六盤山為汧水源頭,汧水入渭河。所以古人又稱隴山為汧山或岍山。也寫作□山,誤作關山。關山在上古又稱吳山、吳岳。《大荒東經》中講雷澤在吳西,應是吳岳之西。今甘肅平涼地區莊浪桃木山西麓朝那湫即雷澤。在秦代時祠祀華山以西的七座名山四條大川中,名山有吳岳,名川有朝那,朝那是湫淵的代表,地位與長江、黃河并列,可見朝那之重要。可以肯定的說,雷澤就是朝那湫,也就是現在的關山天池。另外,有幾種說法均似不妥。一為太湖說。太湖有震澤之名,而無“雷澤”之稱,況且地方也太遠。二為晉南蒲澤說。蒲澤在歷兒山即吳山之東而不在西,有一雷首山,但山下無澤。而莊浪縣朝那淵及吳岳地形,很符合先民生殖崇拜觀念對地形地貌的要求。朝那湫主要由大小二湫組成,前湫背靠湫頭山,周圍平緩開闊,土肥水潤。后湫形似彎月,深淺不測。四周林木參天,人跡罕至,實是遠古先民舉行生殖祭祀的圣地。   
  
    另一個是成紀。成紀在這里不是行政區域,所以不能以漢成紀,唐成紀來衡量,但是無論漢、唐成紀,均在古成紀范圍之內。古成紀是一個地理概念,包括甘肅省東南部和東部的廣大地區。或者說渭河上游流域都屬于古成紀的范圍。從莊浪靜寧往西南,經北道卦臺山,至西和仇池山,均在一線之上;從武山、甘谷沿渭河過卦臺山直到刑馬山,又是東西一條線,都有有關伏羲活動的傳說存在。所以,我們說,古成紀雖然區域廣大,但核心區域基本在今天水一帶。成紀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伏羲氏首畫八卦,以成綱紀。古代隴東文士卻贊同另外一種意見,認為華胥氏懷孕十二載而生伏羲,古人以木星紀年,十二年為一紀,所以以華胥懷孕時間來命名出生的地方。我認為,懷孕十二年實在有些太長,那么這個十二還應該從其它方面尋找依據。伏羲氏以木德為王,木星的公轉周期為11.84年,所以,成紀的得名和伏羲所創的天文歷法有關。   
  
    神話中,一位名叫華胥的少女去野外游玩,在雷澤岸邊看見了一個大腳印,很好奇,便踩了上去。這一踩,華胥心有所動,便懷孕了,十二年后生下了伏羲。周人的始祖、帝嚳正妃姜嫄同樣是踩了大腳印而懷孕生下了棄,也就是后稷。這種感生神話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的婚姻情況。其實,履跡是先民為了生殖而舉行的祭祀儀式。全國各地都有摸子洞、得子泉一類的景觀,沒有子女的女人摸一摸那個洞或者喝一口泉水就可以懷孕,意思和履跡差不多。在遠古時代,代表神靈的神職人員舞于前,適齡女子尾隨其后,踏在神職人員的腳印上,亦步亦趨,儀式結束后,相中的人在幽閑之處過性生活,從而懷孕。在大洋洲的島國中,有一種叫“宴飲”的風俗。土著居民中的適齡男子在夜晚圍在一個類似女陰的水潭邊舞蹈,同時把長槍投到水潭中。而后約上相好的女人在野外過性生活,繁衍后代。

    伏羲氏的遷移和龍圖騰的形成   
    伏羲氏在天水發源,以蛇為圖騰。古書中記載,伏羲氏生于成紀,徒治陳倉,都于陳,在位一百五十年,傳十五世。伏羲氏發源于成紀,發展壯大后,沿著渭河谷地進入關中,出潼關,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東遷,而后折向東南,最后都于陳。這一活動區大體與仰韶文化古遺址的分布區相吻合。只是伏羲氏是氏族遷徙還是文化影響尚待研究。
  
    今河南淮陽蔡河之濱,有“太昊伏羲氏之陵”,高約20米,上圓下方,據傳此陵在春秋時已有,習傳至今。陵區周圍古柏參天,碑刻林立,為公認的伏羲墓地。
  
    龍圖騰的形成,源于伏羲,而非炎帝,黃帝。除了聞一多先生論述外,還有其它證據。司馬貞《補三皇本紀》前面雖說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最后卻言伏羲氏“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這種記載暗示了伏羲氏在龍圖騰形成中所起的主導作用。又蛇在生肖中叫小龍。蛇如果有了靈性,就變成了龍。漢代緯書中講,伏羲氏首德于木,為百王之先。伏羲氏即是青龍,青帝。炎帝神農氏以火德為王,為赤龍;黃帝軒轅氏以土德為王,為黃龍。按照五行始終說,最先出現的是木,而非火、土。同理,青帝也應該是遠古第一帝,青龍也是中華民族第一龍。伏羲氏自然也就是當之無愧的龍圖騰的創始者,而天水,也就是龍圖騰發源地。龍的傳人,在知道炎黃為老祖宗的同時,也不應該忘記,在炎皇之上,還有一位更偉大,更古老的始祖,開創了華夏民族的文明。
 
    伏羲氏的蛇圖騰和天水的蛇禁忌    
    伏羲氏蛇身人首,說明伏羲氏以蛇為圖騰。在《山海經》中,人首蛇身,人首龍身的神數量巨大。可注意的是尤以北、西、南為多。東方《海內東經》有雷神,龍身而人頭,據考證此條為錯簡,應在《海外西經》。又前面已知雷澤在甘肅莊浪,雷浪之神也應在西北。《山海經》中神有454個,“神人”307個,與蛇、龍有關的達138個,占45%,可見,蛇在遠古先民心中的地位之高,無與倫比。
  
    以蛇為圖騰,在防衛同族的同時,也會發生不愉快。每個老祖宗當然認識自己的子孫,認識他們的相貌和聲音。但兒孫太多時,老祖宗一時疏忽,認錯了人,那是誰也不能擔保的。于是同一圖騰族的人對這個老祖宗是又敬又怕,惟恐招惹。同時,兒孫們最好是不時在老祖宗面前演習他們本圖騰的特殊姿態動作與聲調,還要經常在裝飾上表現本圖騰的特殊形象以便老祖宗隨時隨地能夠注意,保護族類。
  
    龍圖騰形成的其它說法   
    關于龍圖騰的形成,還有幾種說法。一、馬。馬長八尺為龍。 二、蜥蝎、鱷魚。唐蘭、何新從文字學角度考證蜥蝎、鱷魚為龍的原形。三、恐龍。王大有認為龍的原形是早已滅絕的恐龍。還有人認為,最初的龍形不過是抽象的旋卷狀的云紋。胡昌健卻認為龍的原型來自春天的自然景觀——蟄雷閃電的勾曲之狀、蠢動的冬蟲、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現的雨后彩虹等等,還有人認為龍形源出閃電等等。
  
    劉克雄、楊靜榮著《龍與中國文化》認為,后世的龍來源于新石器時代的原龍。
  
    山西汾河流域的蛇紋,也是原龍的一個類型。距今4500-3900年前,汾水流域分布的龍山文化陶類型中,出現了以蛇為原型的原龍紋。在河南濮陽漳河流域的西水坡遺址中,又發現了以鱷魚為原形的蚌塑原龍紋,距今6460年。另外遼河流域5000年前的先民創造了以豬為原型的原龍紋。在距今5000-4000年前后的江蘇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遺址中又有以虎為原型的原龍紋。
  
    原龍紋雖然都是獨立發展,自成系統,但它們的含義卻有著驚人的一致性。這些原龍紋都不是以審美為目的的動物形象,而是包孕著濃厚的宗教觀念。它們都起著溝通天地傳遞人神之間信息的作用。這些原龍紋在長時期的并行、并存之后,全部相對穩定地延續到商文化中。但是,以這六種原龍紋的原型來說,蛇、虎、魚、鯢魚都于伏羲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我們不妨說,伏羲氏,就是中華民族龍圖騰的締造者。 當然我們也就是羲皇子孫,龍的傳人。至于炎、黃,本身發源于甘肅東南部的戎族,也是伏羲后裔,是羲皇子孫。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哲士網(2006-04-2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