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文化覓蹤
2013/10/21 17:07:3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陳,媯姓,周武王滅商后所封建的諸侯國。其地在今淮陽成縣至安徽省毫州市一帶,國都宛丘即今淮舊城!妒酚·陳杞世家》:“陳胡公滿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為庶人時,堯妻入之二女,居于媯訥,其后因為氏姓,姓媯氏。舜己崩,傳禹一天下,而舜子商均為封國。夏后之時,或失或續。至于周武王克殷紂,乃復求舜后得媯滿,封之于陳,以奉帝舜之祀,是為胡公。”周武王十分器重陳胡公,把其大女兒嫁給他,并封他陳國作為周朝的東南屏障!端麟[》引《左傳》日:“武王以元女姬配虞胡公而封之陳,以備三恪。”
陳國地處黃河沖擊扇南沿的潁水中游。春秋以后,楚國為了北上中原,開疆拓土,多次對陳用兵,滅而又復。陳國積弱,依附于楚,唯命是從,稍有不恭,即被吞噬。陳國自周武王始封至春秋魯哀公十七年,陳泯公二十四年(公元前四七八年)為楚所滅,存國共900多年。作為周初最重要的封國之一,她有著發達的文化和經濟!对娊洝分杏袑iT介紹其社會生活、風土人情的“陳風。”其對后世影響十分深遠。
周口現轄八縣二市,大部分為古陳之地。其淳厚民風和尊文重教之習俗,得益于陳國豐厚文化的浸潤。目前,在周口市發現的陳國文化遺存并不是很多,現簡介如下:
陳故城。位于今淮陽城關一帶,傳說最早為陳胡公所筑。她左挹嵩山,右控商丘,南襟淮 蔡,北枕魏梁,是歷史上的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史記·貨殖列傳》日:“陳在楚夏之交,通魚鹽之貨,其民多賈。”《詩經·陳風》中同陳城有關的篇章有“東門之分”“東門之分”,“東門之池”,“東門之楊”,“墓門”等。《左傳·宣公十一年》:楚子為陳夏氏亂故,伐陳。遂入陳,殺夏征舒,諸栗門。
這里提到的東門和栗門,即陳城之門!秴问洗呵·似順論》對此有更為詳細的記載:“荊莊王欲伐陳,使人視之。使者曰:‘陳不可伐也’。·莊王曰:‘何故?’對曰:‘城郭高,溝洫深,蓄積多也。’寧國曰:’寧國曰:‘陳可伐也。夫陳,小國也,而蓄積多,賦斂重也,則民怨上矣;城郭高,溝洫深,則民力罷矣。興兵伐之,陳可取也’。莊王聽之,遂取陳也。”楚師伐陳,時在公元前5 9 8 年!蹲髠·襄公三十年》:“六月,鄭子產如陳蒞盟,歸,復命。告大夫曰:陳,之國也,不司與也。聚禾粟,繕城郭,恃此二者,而不撫其民。其君弱植,公子侈,太子卑,大夫傲,政多門,以介于大國,能無之呼?不過十年矣。”子產批評陳繕城郭,事在公元前5 4 3年。由此可見,陳城既有城郭,又有溝洫,始筑的年代甚早,根據文獻記載推測,當不晚于春秋初期。
陳城的地望。《水經·曾水注》:“[沙水]又東南陳城北,故陳國也。”今淮陽城北有新蔡河,河水繞城東流向東南,入沙水。新蔡河是沙水(今統稱沙潁河)支流之一,《水經注》作者酈道元將沙水支流統稱沙水。經實地考察,今淮陽縣城即古陳城所在。自眉初《魯豫晉三省志》載,城為方形,周九里十三丈四尺,四門,門皆三重。王應鹿《詩地理考》:“今陳州城在古陳城內西北隅,陳都在宛丘之側。”可見陳城大于后世的陳州府城。1 9 8 0 年,省文物研究所對陳城進行 試掘,知其始建于春秋時期,最早城墻疊壓在最下層,高度在2米以上,夯土筑成,夯層0.1米左右,出土陶片以板瓦、筒瓦居多,筒瓦外飾繩紋,間飾凹弦紋。同時出土的盆、罐、時代也較早。城址平面略呈長方形,周長約4 5 0 0米。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在縣城內進行文物勘探時,在中、南部在距現地表1 0米左右不時發現有春秋早期遺物,如板瓦、筒瓦、建筑遺跡如夯土、房基等。
陳國墓葬。傳說陳胡公墓為鐵墓。清道光六年,《淮寧縣志》載:“陳胡公墓,舊州志謂在東南。另據《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鄭子產、子展帥車七百乘伐陳、宵突陳城,遂入之。陳侯扶其太子偃師奔墓。”陳侯為避來自西北方的鄭師,而向東南逃之,表明墓地應在城外東南。從考古發現來看,1 9 6 1年1 2月,淮陽縣東南泥河村西北角的一個池塘內發現銅爵一件。次年4月,在同一地點又發現爵、觚、提梁鹵、簋、戈等5件銅器和罐、尊、鬲、簋等4件陶器。其中陶鬲、陶罐的形制與陜西長安縣客省莊和張家坡西周墓出土的早期陶器大致相同,這批器物很可能出自西周時期陳國貴族墓。
1 9 7 3年,淮陽縣城東南的固堆李出土的西周的銅盤、銅鋪各1件,盤為淺腹、雙耳,圈足,口飾窮曲紋,圈足飾蟬紋,盤徑3 8. 5c m ,高8 c m ,盤內有銘文4行2 2字:“曹公媵孟姬,母盤用祈眉壽無疆,子子孫孫永壽用之。”鋪為長方形,口外侈,有四矮足,獸首形耳,口足飾窮曲紋,腹飾蟠虺紋,長2 7 .5 c m,寬2 1 .5 c m ,高8 . 5 c m ,蓋己佚。器內銘文字數、內容與盤銘大致相同。此盤與鋪均為曹公嫁女的陪嫁器,曹國國君之女所嫁應為陳國王族,因而這里可能是陳國貴族的墓葬區。
1 9 8 3年,縣城東南的大連鄉一帶被盜春秋時期古墓數百座。文物、公安部門查抄大量春秋時期的銅帶鉤、青銅劍等文物。自1 9 8 7年以來,文物部門通過文物勘探 ,從縣城南關南白樓至王店鎮大約十幾平方公里范圍內,發現了一個規模很大的古墓葬群。時代從春秋早期一直延續到宋,墓葬分上下數層。文物部門配合基建發掘了春秋、戰國時代墓葬十余座,皆為小型土坑墓,長在2米左右,隨葬器物一般為陶器,個別有銅帶鉤等。應為陳國墓葬區,F該墓群已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出土與傳世文物。1 9 7 5年秋,河南省商水縣朱村出土一批青銅器計有鼎、簋、車馬器等,其中鼎已佚,其它皆有銘文。其中“原仲簋”高2 8 .3厘米,寬2 1.5厘米,通高1 8厘米,器身分別飾交疊式獸體卷曲紋和變體鳥獸紋。器蓋內鑄銘文6行2 8字:“唯正月初吉丁亥,原仲作論仲媯嫁媵簋,用祈眉壽萬年無疆永壽用之。”據《春秋·莊公二十七年》:“秋,公子友如陳,葬原仲。”原仲,陳大夫,死于公元前6 6 7年,為其次女作陪嫁所鑄的媵器,應早于此年。這批器物無疑屬于春秋初期,其造型,紋飾和風格與洛陽地區所出同類器物相同。傳世陳國器物不多,見于著錄的有《王仲媯簋》、《陳醫鼎》等。1 9 7 6年,陜西臨潼縣零口出土的西周《陳侯簋》1件,是陳嫁女于周王的媵器,淺腹,方座,雙耳有珥,通高2 5 c m,口徑 2 2 c m,器身分別飾龍紋、變形獸面紋,器內有銘文3行1 3字:“陳侯作王勸媵簋,其萬年永寶用。”
其它遺跡、遺存。在陳國故地內,除陳城外,還發現西周、春秋、戰國文化遺址6 0余處。其中比較典型的有沈丘的東冢、乳香臺,商水的范臺廟、朱集,項城的劉冢、南頓,鹿邑的欒臺,鄲城的段寨、丁寨,淮陽的平糧臺、范丹寺等。以鹿邑欒臺遺址為例,屬于西周初年至成康時期的第五期文化遺存,主要為長方形堅穴土坑墓,有木質棺,皆為單人仰身直肢葬,流行腰坑和口含的葬俗。隨葬陶器的基本組合是鬲、罐、簋、豆。屬于春秋末戰國初的第六期文化遺存,其陶器器類有罐、盆、豆、碗和建筑材料。
目前,在周口市陳國故地區域內發現陳國遺物、遺存并不是很多,由于歷史原因和地理變遷,陳國遺存大多深埋地下。
揭開陳國神秘面紗,尚須大量的考古工作要做。隨著我國考古事業的飛速發展,相信這一天會很快就要到來。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周口文化網(201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