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的西華縣和“羲皇故都”淮陽縣相鄰,號稱“媧城”。
女媧是中國歷史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她與伏羲為兄妹,人首蛇身,相傳曾煉五色石以補天,并摶土造人,制嫁娶之禮,延續人類生命,造化世上生靈萬物。女媧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祖神,被學者稱為人文始母。她和伏羲與西方的亞當和夏娃,同為造人之神。
《太平御覽》:女媧在造人之前,正月初一造雞,初二造狗,初三造羊,初四造豬,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初七這一天,女媧用黃土和水,又用藤條和泥漿,造成了人,中華民族由此誕生了。 為了讓人類永遠繁衍下去,她創造了嫁娶之禮,自己充當媒人,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憑自己的力量傳宗接代。另一種傳說是:女媧與伏羲為兄妹。當宇宙初開時,天地之間只有他們兄妹二人,經天作云和,他們成了夫妻,中華民族都是他們倆的子孫后代。
女媧補天的記錄見于《淮南子》:在洪荒時代,不周山崩裂了,天倒下了半邊,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紋,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從地底下噴涌出來,龍蛇猛獸也出來吞食人民,人類面臨著空前大災難。女媧目睹人類遭到如此奇禍,決心補天以終止這場災難。她選用各種各樣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將它們熔化成漿,用這種石漿將殘缺的天窟窿填好,隨后又斬下一只大龜的四腳,當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邊天支起來。女媧還擒殺了殘害人民的黑龍,剎住了龍蛇的囂張氣焰。最后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媧還收集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堵塞洪流。經過女媧辛勞整治,天補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龍蛇猛獸斂跡了,人民又重新過著安樂的生活。
女媧的故事反映了中華民族奮斗不止,自強不息,與自然抗爭的創造精神,對構建和諧社會,中國的和平崛起,能起到不可替代的精神作用。同時也能對西方文化的創世說起到對應作用。
周口境內西華縣是女媧文化的發祥地。這里有女媧故城,是人們祭祀人文始母“女媧”的圣地。據宋《太平寰宇記•卷十》載:縣西二十里,舊傳女媧之都,本名媧城!蹲x史方輿記要•卷四十七》載:“媧城在西華縣西,女媧之都也。村內有古剎名“龍泉寺”,寺今尚存。存清代大殿一座,殿前有明代碑刻二通,述“西華治北十五里有城遺址,半就湮沒,傳為女媧故墟也”。
據1978年文物普查時發現女媧故城,經采集標本,考古調查確認是一處春秋時期故城。1980年根據文獻記載,到實地調查發現女媧墳、龍泉寺古建筑、古碑刻。1981年,周口地區文物考古隊對女媧故城試掘,發現女媧故城遺址,位于縣城北7.5公里西華縣聶堆鎮思都崗村西北,系春秋時期的古城。城址呈正方形,分內外兩城,內城每邊長400米,外城每邊長1000米,面積100萬平方米;城墻多分層夯筑而成,今殘存城墻高約3米、寬8米,夯窩清晰可見,直徑4厘米。夯層平均為10至15厘米,城墻外有護城壕溝。城內出土有釜、罐、鬲、甕、瓦等器物殘片以及春秋時期陶地下水管道、明代“媧”字城門額磚、春秋時期“蔡婦子”銘文甕等。城址下還發現有仰韶、龍山及商文化遺跡。城址周圍密布著春秋到明清時期的墓葬,距城外西南600米有女媧墳。
從考古發現看,女媧故城時代跨度大,從新石器延續到春秋時期。從城市布局和城市配套設施看,這是一處祭祀人祖女媧之場所,經歷代修葺,到明清時期所筑之城已形成規模,后因朝代更替,歷經兵燹戰火,漸廢棄,成廢墟。1986年,女媧城被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它的發現對研究歷代祭祀人文始母“女媧”的盛況提供了資料,它文化底蘊深厚,是不可多得的歷史典籍,是華夏民族融合的會聚點,是一個民族文化溝通的融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