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沙之戰發生于公元前301年,秦國、齊國、韓國、魏國四國聯軍攻打楚國的一場戰爭。
周赧王十五年(前300年),楚懷王的太子陵在秦國作人質時,私自與秦國的一個大臣爭斗。太子陵一怒之下,打死了那個秦國大夫,并連夜逃出秦境回到楚國。于是,秦國聯合齊、魏、韓三國共同討伐楚國。次年,秦將奐、齊將匡章、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率聯軍進攻楚的方城。楚派唐蔑(又名唐昧)率兵抵御。兩軍在沘水(今泌陽河)隔岸列陣,相持六個月之久。四國聯軍因不知?比水深淺,不敢冒然渡河。后來向當地樵夫打聽到“荊人所盛守(重兵把守),盡其淺者也;所簡守(把守薄弱),皆其深者也”(《荀子·議兵篇》)的實情,齊將匡章就派兵在夜間從楚人把守空虛處渡河發動襲擊,結果,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泌水鎮東南)大敗楚軍,殺死唐蔑。楚軍大敗南選,聯軍“遂取重丘”(今泌陽付莊)(《資治通鑒•周紀三》)。南陽以北的楚胃領土也被韓、魏兩國占領。
垂沙之戰以後,聯軍乘勝攻占垂丘(今河南省沁陽縣北)、宛(今河南省南陽縣)、葉(今河南省葉縣)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國宛、葉以北的土地為韓、魏兩國奪取。唐眛死後,部將莊蹻率領軍隊叛變并引發人民起事,起事隊伍一度攻下楚國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市北),將楚國的統治區域分割成幾塊。楚國因而一度政治動亂,統治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