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駐馬店 >> 文化遺產 >> 文遺學術專欄 >> 瀏覽駐馬店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嫘祖祭典》溯源

2013/12/12 14:25:44 點擊數: 【字體:


《嫘祖祭典》溯源
《紡車圖》,北宋王居正


    《嫘祖祭典》,是西平縣千百年來祭祀先蠶嫘祖的典章,起源于嫘祖的降生地西平縣呂店鄉董橋村(呂墟,即西陵亭),遍及全縣城鄉,考其淵源,當與中國長期的農耕社會中,皇家提倡置公桑、祭先蠶、勸農桑以及中華各地民間敬蠶神是一脈相承的。

    二○○六年春,西平縣炎黃文化研究會組織歷史、民俗、音樂方面的專家,先后深入到呂店鄉、師靈鎮、出山鎮等一些農村進行調查采風,記錄整理出了流傳在民間的幾近滅絕的《嫘祖祭典》詞章和樂譜。根據董橋等村老農回憶,西平縣民間祭祀嫘祖活動一年二次:一次在農歷三月初六,紀念嫘祖冥誕 ;一次在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節,新繭上市謝蠶神。祭祀先蠶冥誕要舉行隆重的祭典儀式,還要唱三天大戲。而小滿節祭祀活動相對要簡約一些,但照例唱三天大戲,熱鬧程度較三月初六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這時沒有了春天的余寒,新繭剛剛上市,小麥豐收在望,農忙在即,老百姓成群結隊趕廟會,賣蠶繭,購麥貨。會上還有說書的、唱戲耍猴的、看相的、算命的、賣小吃的……祭祀、交易、娛樂交相輝映。祭祀先蠶活動在嫘祖故里西平縣久盛不衰,活動內容和形式以民間口傳身授世代沿襲,程序規范而不顯繁雜,樂舞粗獷而不失莊嚴,具有濃重的鄉土氣息,集中體現了嫘祖家鄉老百姓對先祖的尊崇和浩浩功業的贊頌。也表現了農耕社會年代勞動人民祈求先蠶護佑的傳統觀念。

    流傳在西平縣的《嫘祖祭典》,已收錄在 2006年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文共分六章:“迎神”、“上香”、“上供”、“祭拜”、“獻舞”、“送神”。

    第一章:儐相:“惟中華民國×年、歲次壬子年季春吉時,后代子孫集先蠶娘娘尊前祭拜,迎神——”〔樂舞起,鳴炮,二少女請出嫘祖尊像,樂止!潮姵“軒轅正妃,先蠶娘娘,始教民蠶,制衣作裳。澤被華夏五千年,名垂玉宇萬古揚。西陵氏神,伏惟尚饗!”

    第二章:儐相:“上香——!”主祭人接香,供于香爐。眾唱:“軒轅正妃,先蠶娘娘。教化萬民,此情綿長。澤被華夏五千年,名垂玉宇萬古揚。西陵氏神,伏惟尚饗。”

    第三章:儐相:“貢禮——!”主祭人接壽桃、果蔬、祭酒擺于供桌。眾唱:“軒轅正妃,先蠶娘娘,巡游天下,保我家邦。澤被華夏五千年,名垂玉宇萬古揚。西陵氏神,伏惟尚饗。”

    第四章:儐相:“祭拜——!”〔主持人領眾行三拜九叩禮!潮姵“軒轅黃帝,先蠶娘娘,追隨黃帝,統一八荒。澤被華夏五千年,名垂玉宇萬古揚。西陵氏神,伏惟尚饗。”

    第五章:獻舞:音樂起,眾舞唱:軒轅正妃,先蠶娘娘,大德大賢,業績輝煌。澤被華夏五千年,名垂玉宇萬古揚。西陵氏神,伏惟尚饗。

    第六章:儐相:“送神——!”眾唱:“艷陽高照,惠風和暢,天人合一,其樂洋洋。先蠶降福施仙露,桑林蔭濃蠶事忙。西陵氏神,伏惟尚饗!”祭典在樂舞中結束。

    祭典結束,鳴鑼開戲。三天大戲唱罷,在鼓樂聲中送神復位。

    縱觀歷史,祭祀先蠶在中國古代漫長的農耕社會中不是一時一地,而是遍及中華各地,延及歷朝歷代,上至皇室貴族,下到民間百姓。但先蠶指誰,在隋代以前,有不同說法。漢代以后,祭祀對象日漸明朗,祭祀規模也愈來愈大,祭祀形式也愈見統一!端鍟·禮儀》載:“周禮王后蠶于北郊,而漢法皇后蠶于東郊。魏遵周禮,蠶于北郊。吳韋昭制西蠶頌,則孫氏亦有其禮矣。晉太康六年,武帝楊皇后蠶于西郊,依漢故事。江左至宋孝武大明四年,始于臺城西白石里,為西蠶設兆域。置大殿七間,又立蠶觀。自是有其禮。” [ 1 ] 據上述不難看出,先秦至漢魏兩晉直至南北朝,雖祭祀先蠶,但是先蠶指誰不甚明了。雖然有些文獻也點明是誰,但說法不盡一致。有說西陵氏的,也有說黃帝的,還有說天駟的,莞窳婦人和寓氏公主的。如:《禮記·脛》云:“是月也,命有司無伐桑柘,乃修蠶器,后妃齋戒,享先蠶,而躬桑以勸蠶事”。這是目前能見到的較早講“先蠶”的文獻?梢娭艽延邢硐刃Q的先例。又淮南王《蠶經》云:“黃帝元妃西陵氏始蠶,蓋黃帝制作衣裳從此始也。”這很明確,西陵氏始蠶,先蠶當指西陵氏嫘祖。《后漢書·禮儀志上》曾說:“是月,皇后帥公卿 諸侯夫人蠶,祠先蠶,禮以少牢。”但司馬彪《續漢書·禮儀志上》劉昭補注:“《漢舊儀》曰:今蠶神曰莞窳婦人,寓氏公主,凡二神。”這怎么解釋呢?四川有學者認為:漢代蠶神自蠶神,先蠶自先蠶,兩者并行不悖。祭蠶神是把莞窳婦人,寓氏公主作為蠶桑業的保護神,而祭先蠶嫘祖是把西陵氏女嫘祖作為蠶絲業的創始人,這在其它領域是常見的事,比如在科舉時代,讀書人要祭孔子,因為他是儒學的祖師;讀書人同時也要祭奎星以及 文昌帝君,因二者是讀書人的保護神。應該承認這也不失一種比較合理的闡釋。不然的話,為什么同是漢代,祭祀蠶神有的典籍說是“西陵氏”,而有典籍則云蠶神為“莞窳婦人和寓氏公主呢”?至于天駟及蠶馬同氣說,前人早有說法。清人王士俊上疏雍正皇帝請祀先蠶時說:“《周禮·鄭注》上引房星,以馬神為蠶神。蠶馬同出天駟,然天駟可云馬祖,實非蠶神。 " [ 2 ] 另,《隋書》還云“后齊……每歲季春,谷雨后吉日,使公卿以一太牢祀先蠶黃帝軒轅氏于壇上,無配,如祀先農。禮訖,皇后因親蠶于桑壇…… " [ 3 ] 這比較容易解釋,因為作為人祖的黃帝,是特定歷史階段的代表人物,很多發明創造都記在了他的名下。嫘祖是他的妻子,把他說成先蠶,也無可厚非。

    到了南北朝后周時,先蠶所指就非常明朗而專一了。《隋書·禮儀》載:“后周制,皇后乘翠輅,率三妃、三,御婉,三 公夫人,三孤內子至蠶所,以一太牢親祭,進奠先蠶西陵氏神。禮畢,降壇,昭化嬪亞獻,淑嬪終獻,因以公桑焉。” [ 4 ] 由此可知,當時祭祀先蠶西陵氏神的活動已相當隆重了。

    隋唐年間,祭祀先蠶嫘祖的制度、形式、內容、場所等日臻完善。僅以《唐書·禮樂》記載:“皇后歲祀一,季春吉巳享先蠶,遂以親桑。” [ 5 ] 為表示對先蠶的尊崇,祭祀前要散齋三日,然后幾時更衣,幾時出門,走哪道門,三 公夫人、公主、命婦等怎樣依次陪同,用什么祭器、祭品,奏什么樣的音樂等,都有嚴格的規定。待一切就緒,“皇后升自壇南陛,詣酒尊,尚儀贊酌醴齊,進先蠶氏神座前,北向跪,奠爵 ,興,少退,立。尚儀持版進于神座之右,東面跪讀祝文;屎笤侔荩袃x以爵酌尚尊福酒,西向進,皇后再拜受爵,跪,祭酒,淬酒,奠爵,興。尚儀帥女進饌者持籩、俎進神前,三牲胙肉各置一俎,又以籩取稷、黍飯共置一籩。尚儀以飯籩、胙俎西向以次進,皇后每受以授左右。乃跪取爵,遂飲,卒爵,興,再拜,降自南陛,復于位。” [ 6 ] 到此還不算完結。典贊復引貴妃跪,眾官再拜等。禮儀不僅浩繁,而且是不能出任何差錯的。禮畢,就采桑位。從皇后到內外命婦一品、二品、三品,以此采摘桑葉;屎笙炔扇龡l,內外命婦一品采五條,二品采九條……接下來交蠶母(專司養蠶的婦女),蠶母切之,撒一薄止。車駕還宮,還要設會于正殿,取名“勞酒”。

    到了宋代,祭祀先蠶嫘祖承隋唐之風,皇后親蠶,整個祭祀程序與前朝相比大同小異,值得一提的是“宣和重定親蠶禮,外命婦、宰執并一品夫人升壇侍立,余品列于壇下。” [ 7 ] 此制維持不長,到宣和六年,“皇后復行親蠶之禮焉。”

    到了明清時期,祭祀先蠶嫘祖的活動,規模也愈來愈大。“嘉靖九年,皇帝詔令皇后親蠶,“命自玄武門出。內史陳儀衛,軍一萬人,五千圍壇所,五千護于道。” [ 8 ] 可想而知,明代對祭祀先蠶的重視程度。其動用的人力,物力,財力之多都是空前的。歷史上皇家祭祀先蠶大都是一年一祭,而明代卻是一年兩祭。首次祭祀在“蠶將生”之時。從氣溫考慮蠶將生應該在三月清明前后,再早桑樹尚未萌芽。是日:“將明,內侍詣坤寧宮奏請;屎蠓7,導引女官導出宮門,乘肩輿,至玄武門。內侍奏請降輿,升重翟車。兵衛儀仗及女樂前導,出北安門,障以行帷,至壇內壝東門。內侍奏請降車,乘肩輿,兵衛、儀仗停東門外;屎笕刖叻,易禮服,出,至壇。司贊奏就位。公主、內外命婦各就拜位。祭先蠶,行三獻禮。女官執事如儀。迎神四拜,賜福胙二拜,送神四拜。凡拜跪興,公主、內外命婦皆同。” [ 9 ] 第二次祭先蠶在“四月,蠶事告成,行治繭禮。選蠶婦善繅絲及織者各十人。卜日,皇后出宮,導從如常儀,至織堂。內命婦一人行三盆手禮,布于織婦,以終其事。蠶宮令送尚衣織染監局造祭服。其祀先蠶,止用樂,不用舞,樂女生冠服俱用黑。” [ 10 ] 這也是明代祭先蠶活動不同前朝之處。從《明史》中我們還可見到《嘉靖九年定享先蠶樂章》。

    嘉靖九年定享先蠶樂章 [ 11 ]

    迎神,貞和之曲:于穆唯神,肇啟蠶桑。衣我萬民,保我家邦。茲舉曠儀,春日載陽。恭迎霞馭,靈氣洋洋。

    奠帛,壽和之曲:神其臨只,有苾有芬。乃獻玉,乃奠文纁,仰祈昭鑒,淑氣氤氳。顧茲蠶婦,祁祁如云。

    初獻,曲同奠帛。

    亞獻,順和之曲:載舉清觴,蠶祀孔明。以格以享,鼓瑟吹笙。陰教用彰,坤儀允貞。神之聽之,鑒此禋誠。

    終獻,寧和之曲:神之格思,桑土是宜。三繅七就,惟此繭絲。獻禮有終,神不我遺。錫我純服,藻繪皇儀。

    徹饌,安和之曲:俎豆具徹,式禮莫愆。既匡既敕,我祀孔虔。我思古人,葛覃惟賢。明靈歆只,永顧桑阡。

  送神,恒和之曲:神之升矣,日霽霞蒸。相此女紅,杼軸其興。茲返玄宮,鸞鳳翔騰。瞻望弗及,永錫嘉徵。

  望燎,曲同送神。

    清代最高統治者,雖為滿人,但入關不久,就接受了中華傳統文化。據《清史稿》記載:“康熙時,立蠶舍豐澤園,始興蠶績。” [ 12 ] 乾隆七年,“是歲定皇后享先蠶禮,立蠶室,豫奉先蠶西陵氏神位。屆日辰初刻,后禮服乘鳳輦出宮,至內壝左門降,入具服殿,妃、嬪從。盥訖,升中階,就南階上拜位,六肅,三跪,三拜。謝福胙禮三減一。不讀祝,爵三獻。凡跪拜,妃、嬪壇下皆行禮,余如饗先農儀……” [ 13 ] 第二天,皇后還要攜眾行躬蠶禮,采桑親蠶,并親自到“織室”,繅絲三盆。我們從“余如饗先農儀”可看出:清朝祭先蠶西陵氏神是大祭、國祭,和祭天地、社稷、宗廟一樣重要。清乾隆七年,定《祭先蠶六章》如下:

   祭先蠶六章 [ 14 ] 乾隆七年定 仲呂清角立宮,大呂清宮主調。先蠶壇樂,以云鑼代鐘,方響代磬,與中和韶樂微異。樂章正義后編入先農壇之次,從之。

    迎神平庥  軒轅御籙時,西陵位正妃。柔桑沃,載陽遲。黼黻玄黃供祀事,稱繭更繅絲。龍精報貺,椒屋宗師。


  初獻承平 春堤柳綻金,倉庚有好音。衣袆翟,致精忱。后月躬應教織纴。拓館式齋心。黃流初薦,肸蚃如臨。


  亞獻均平 清和日正長,靈壇水一方。紆香陌,執籧筐。桑葉陰濃風澹蕩,八育普嘉祥。玉鬯再陳,降福穰穰。


  終獻齊平 神皋接上園,葭蘆翠浪翻。鶯聲滑,藕花繁。天棘絲絲初引蔓,三薦潔蘋繁。云依寶鼎,露浥旌幡。


  徹饌柔平 公宮吉禮成,有齋奉豆登。僮僮被,肅肅升。廢徹毋遲咸祗敬,法坎不常盈。萬方衣被,百福齊朋。


  送神洽平 神風拂廣筵,靈香下肅然。儀不忒,禮無愆。禺馬流星相焫絢,玉蝀亙平川。彤管司職,瑞繭登編。

    《舊唐書·禮儀》載:“孟春吉亥,祭帝社于藉田,天子親耕;季春吉巳,祭先蠶于公桑,皇后親桑。” [ 15 ] 縱覽千古,盡管江山不斷易主,但這條規距幾乎無改。一方面是皇家集團力圖用親耕、親蠶身體力行勸農桑,教化天下。倉廩足衣食豐,民才知禮儀,社稷才能安定,社會才能不斷向前發展。另一方面,科學技術還不發達,生產力水平還低下,人們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都有限,所以祈求神靈祖宗護佑這也是不足為怪的事。再者對于祖宗、偶像的崇拜、紀念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面。所以,中國幾千年的農耕社會,祭祀活動,是從皇家到層層衙門官員的政要之一,而且祭祀項目繁多,等級森嚴。清康熙三十一年《西平縣志》載:“祭之日,樂舞數用八佾并歌章。樂生執麾引節,合計六十四人。” 這是官辦祭祀。至于民間祭祀亦是鄉里族團重要的事務。正如民國二十三年《西平縣志》所記:“舊志,縣官出祭壇廟……均奏樂。”鄉民逢祭祀“亦必備一部或二部。所用樂器為簫、管、笙、磬、長笛、喇叭等物。”這就是舊志常說的通用樂。民間較之官辦的祭祀要簡約多了,就祭祀蠶神嫘祖而言,有“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文雅”與“粗野”之分,但骨子里的東西卻是一致的。這正如元代王禎之《農書》所講“元妃西陵氏為先蠶,實為要點。若夫漢祭莞窳夫人,寓氏公主,蜀有蠶女馬頭娘,又有謂三娘為蠶母者,此皆后世之溢典也。然古今所立之像而祭,不可遺闕,故附之;胖,后妃祭,先蠶壇壝牲幣,如中祠此古。后妃親蠶,祭神禮也。《蠶書》云:臥種之日詰旦,升香割雞,設醴以禱先蠶,此庶人之禮也。自天子后妃至于庶人之婦,事神之禮雖有不同,而敬奉之心一也。” [ 16 ] 數千年來,西平人民祭祀先蠶久沿成習,董橋村直到新中國建國初期仍保留著三月初六趕廟會唱大戲的習俗,但祭祀先蠶已有名無實了。前面提過,舊時西平祭祀先蠶嫘祖每年二祭,一是農歷三月初六,二是小滿節,這與官家祭祀先蠶的時間大體相當,又有個性特色。史載,皇家祭先蠶基本上都是一年一祭,皇后主持,時間多在“季春上巳吉日”,隋代“季春上巳”,唐代“季春吉巳享先蠶”,宋代“季春吉巳享先蠶于公桑”,獨有明代一年二祭,一祭在“蠶將生”,二祭在“蠶事告成,行治繭禮”,清代“歲季春吉巳”。季春指農歷三月,上巳指上旬巳日。西平祭祀先蠶所以定在三月初六,是因為在西平三月初六傳為嫘祖的生日 ;所以把謝蠶神的日子定在小滿節,是因為此時新繭剛剛上市,上符歷代祭先蠶的習慣,下合民風民情,亦不違農時節令。很明顯,這是有傳承關系的。從祭祀對象講,都是祭典先蠶嫘祖。從形式上看,盡管規模不同,程序有異,但迎神、上香、上供、祭拜、送神等主要祭祀程序,雖然說法有別,但實質是一回事,差異就是前面提到的文野之分。嫘祖追隨黃帝一生,走南去北,遍歷中華山山水水。正因為如此,在中華大地上到處都流傳著有關她教民植桑養蠶、繅絲織布、制衣作裳的美麗傳說,各地百姓則以 不同的形式祭祀嫘祖的豐功偉績。在四川鹽亭,鹽亭嫘祖文化研究會會長趙均中等人告訴筆者:“每年正月初八蠶過年,二月初十慶嫘祖生日,農家都要進香朝拜、掛紅、抬大蠟燭、奏鼓樂、放鞭炮、耍獅子、舞蠶龍,有的廟宇還唱大戲,男女老幼趕廟會,熱鬧非凡……還有獻包面、奉紅苕、上清油、供小鞋(酬嫘祖巡回指導養蠶,奔忙費鞋)、供七個繭串等。”觀其祭祀形式和供品,帶著明顯的地域特色。湖北宜昌則是另一番景象:“西陵峽口的西陵山神廟,每到農歷三月十五(嫘祖生日),要作盛大的嫘祖會。” [ 17 ] 又“宜昌人好作生日,大概自古皆然。西陵山神廟每年要作三個盛會。第一、二個皆生誕盛會。一個農歷正月初九,軒轅黃帝誕辰;一個三月十五嫘祖娘娘誕辰。每逢盛會,香煙繚繞,鐘鼓不絕。第三個盛會

    浙江民間年畫《先蠶嫘祖》 四月十八至二十日,叫做‘眼光會’。這個會特別盛大虔誠,據說誠心做了這個會,嫘祖娘娘會賜給你美麗的面容和靈巧的雙手,因是婦女的專門盛會,她們甚至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買香買紙。逢此盛會,鐘罄繞梁,數日不絕。” [ 18 ] 在河南省新鄭縣,傳說:“嫘祖傳經之后,常伯問嫘祖何時成婚,黃帝與嫘祖商定于綠月綠(農歷 六月六日,萬物盛生之時);嫘祖說:‘我常在始祖山養蠶,就在始祖山上拜天地吧。’至今始祖山上東峰還有拜天地的鴛鴦臺遺址。 [ 19 ] ”故“每年綠月綠(農歷六月六),不少人登上嫘祖山拜謁蠶絲鼻祖。” [ 20 ] 在浙江民間,不僅有與全國其它地方大同小異的祭祀活動,而且從民間年畫《先蠶嫘祖》 [ 21 ] 畫面上還可看到嫘祖的畫像及嫘祖采桑、親蠶的活動?v觀全國,無論河南、湖北,或是四川、浙江等省市的人民群眾祭祀蠶神嫘祖的出發點都是一樣的,但形式則因地而異,各具特色,甚至同是嫘祖生日,各地說法不盡相同。這正如元代王禎所言“事神之祀雖有不同,敬奉之心一也。”鄉村畢竟不同官衙,更別于皇室。盡管他們也懷一顆虔敬之心祭祀先蠶嫘祖,但由于條件、環境所限,不可能達到皇家那樣的排場氣魄。如《明史》、《清史》記載,祭祀嫘祖的禮服一般都是黑色帶紋絡的特制絲稠衣,不僅樂隊規模龐大,連詞曲,包括演奏器樂都是有規定的。民間祭祀既莊嚴隆重,但又帶幾分熱鬧成份,很顯然有那么幾分樸實的鄉間泥土味兒,各地都是一樣。如西平縣民間祭祀樂舞,樂是普通樂,舞蹈常有童男童女或戲班扮演。請神、送神還演奏大銅器,祭祀儀程結束還唱三天大戲,熱鬧非凡。每月初一、十五家庭主婦還要在家中燒香上供,祭拜蠶神嫘祖。但所有這些,只能說民間文化包括祭祀文化,往往是原始的,樸實的,粗獷的,也是最生動的。足以說明西平縣民間祭祀先蠶是源于古代,與歷代皇家、層層官府、各地民間之祭同出一源。

    注 釋:

    [1] 、 [3]、 [4]魏 徵等 :《隋書 · 禮儀》 ,中華書局, 1973年。

    [2] 趙爾巽等:《清史稿 · 禮二》,中華書局, 1977年。

    [5] 、 [6]歐陽修等:《新唐書 · 禮樂五》,中華書局, 1975年。

    [7] 元脫脫等:《宋史 · 禮五》,中華書局, 1977年。

    [8] 、 [9]、 [10]張廷玉等:《明史 · 禮三》,中華書局, 1974年。

    [11] 張廷玉等:《明史樂 · 二》,中華書局, 1974年。

    [12] 、 [13]趙爾巽等:《清史稿 · 禮二》,中華書局, 1977年。

    [14] 趙爾巽等:《清史稿樂 · 三》,中華書局, 1977年。

    [15] 劉 煦等:《舊唐書禮 · 儀四》,中華書局, 1975年。

    [16] 王禎:《農書》卷 20。

    [17] 、 [18]曾繼全:《黃帝正妃嫘祖》,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2年。

    [19] 、 [20]、趙國鼎:《始祖山八千年文化史志》,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年。

    [21] 高有鵬:《中國民間文學史》,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1年。

    作者簡介 :

    高沛,男, 1941年生于河南省西平縣重渠鄉高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現任西平縣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著有小說、報告文學等文學作品。退休后致力于民俗和民間文學研究。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西平縣炎黃文化研究會 2009-05-0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